透過帶領孩子開展「看電影、知文化、了世界」的探索與學習,透過結構性的課程與教學,帶領孩子進行跨國想像,培養獨特的創造性經驗。之所以選擇「電影」為媒介,主要是因為我們認為許多經驗的產生,不必全然來自親身體驗,它可以經由對不同文化的深入了解、接納與認同而形成;而透過電影情節鋪陳後所發產出的認同,是一種深入脈絡的理解,是源自於學習者的自我詮釋與建構,絕非單純的表象模反或抄襲。
本校開創全臺灣學校之先例,自96學年度開始實施「忠孝哈電影:『電影融入綜合領域教學』」,從一年級至六年級配合「綜合」領域課程目標,每學年欣賞五部優質電影,不僅讓教師教學多元活潑化,更深獲學生喜愛及家長肯定,「電影欣賞課」成為重要的學校特色。依照綜合領域指標,精心挑選各國適切影片融入課程,更添購超過60部電影的「公開播映」版權,以便教師合法使用。且進一步將每部電影設計學習活動與課後學習單或行動學習化,方便每位教師個別課堂實施,並於每學年課發會檢討實施情形。
目前,新世代的學生從小受到「圖像」的環境刺激,習慣影像化的思考與學習。因此,藉由「電影」在兒童與青少年娛樂中的重要角色,融入情境化的具體感官經驗。讓學生從中解讀電影內涵、萃取生命哲學,相信能夠大幅提升學習者的動機與成效
為結合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的擬定,並運用「忠孝哈電影」教師專業社群的運作,希望藉由行動載具與互動平台課程精進的經營,及校內專長教師的指導,實施「當閱讀Pad上電影」活動課程,與綜合領域結合,並發展出閱讀課、電腦課、藝文課搭配實施,讓高年級學生能學習運用行動學習輔具,選定研究題目進行專題研究,以資料蒐集、研究討論、統計調查、訪問勘查、尋求社會資源協助、請教專家學者等方式,透過文字、照片與影片的整合方式將學習歷程完整記錄,培養學生蒐集與分析資料的統整思維,以建立學生共同合作研究的能力。
一、課程目的
(一) 能瞭解影片所要傳達的訊息與意涵,並反省自身經驗。
(二) 藉由電影教學,觀賞各國優質影片,能增加關懷社會,具備國際觀的能力。
(三) 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藉由分組、團隊學習完成簡報、電影拍攝。
(四) 藉由一人一PAD操作學習,個別進行資料蒐集、即時反饋、多元學習。
(五) 透過雲端服務系統(互動平台),建立科技化導學架構管理系統。
(六) 設計「畢業公演」拍攝微電影系列課程。
二、學習目標
(一) 一至二年級:能透過電影中情節安排,探索人物與自己的生活,進而有所認識與體會。
(二) 三年級:藉由課程延伸的分享與討論,嘗試思考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相對應的情境。
(三) 四年級:能樂於發表與分享對電影劇情的觀察,並運用行動載具及資訊平台,讓學生培養生活中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 五年級:對於電影中的議題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體會與省思,並運用行動載具及資訊平台將所學與他人分享。
(五) 六年級:對於電影中的議題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體會與省思,並運用行動載具及資訊平台將所學落實於生命的建造。
三、課程評量
低年級:愛電影、畫電影
中年級:懂電影、說電影
高年級:評電影、演電影、拍電影
四、課程教案
本校透過教師電影社群,規畫多元課程教案,經過社群共備及公開觀課、議課的歷程累積,讓課程更精準、有效率,使得實際教學更加流暢順利,歷經3年的耕耘終於將學校校本課程的30部電影教案編撰完工。課程內容包含小組實作、體驗活動、分組合作學習等,四至六年級則導入行動學習,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設計課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