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隊成員及組織分工
米倉雲端專業社群成立的起心動念就在幫助學生的學習,因此在校長林愛玲的召集下,教務秋金主任積極奔走,力邀成員,雲端專業社群逐漸成形。經歷幾次對話,為了讓教學方案得以順利推動,慢慢地又分工為:創新教學與研發組、數位環境建置與教學組及行政支援組,運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讓成員各司其職,也能相互支援。團隊從103年開始運作至今,彼此的默契也更加契合,對於學要資訊教育的推展以及創新教學方案的推動也開始嶄露契機。
二、團隊運作模式
我們運用雲端社群及實體對話形成方案的內涵與執行策略。透過雲端社群可以進行線上對話、充實教學資源;結合實體對話,可以建立團隊共識,提升教師專業知能;運用偵測系統,發現方案執行歷程中教師、學生、家長的想法與意見以及資訊設備使用上的問題;再利用回饋系統將學校有機體各部分的狀況回饋到運作中樞來,以作為團隊運作後續的因應,團隊教師將因此找到調整與修正的著力點,讓團隊的運作不但更具效能,也是一個學習型組織。隨著社群運作漸入佳境,我們的提問更多,對話更多,碰撞自然也更多,然而因為這些碰撞所激發的火花,最後都成為團隊凝聚與成長的能量。
三、團隊發展歷程─五部曲
學校團隊發展歷程,依規劃期程,由資訊環境建置、教師專業知能增能、特色課程設計、資訊融入創新教學至分享推廣實施,分成五部曲,依序發展臻至成熟。 期間,仍持續運作各部曲,以期永續發展,培養學生 帶著走的五項關鍵能力。
(一) 首部曲:環境建置
在環境建置部分,為了提高資訊融入教學的可行性,我們重新檢討與建置校園網路、盤點校園現有資訊設備,一發現不足的地方,立刻運用學校經費或爭取外界的挹注來補足與更新,幫助教師在教學上更能夠多元運用;改善班級資訊環境,建構教學平台、教學資源以及NAS (Network – attached storage)等雲端資料庫等,以達到資訊融入各領域教學的目標。
學校自93學年起,獲得電腦教室更新補助後,開始推動資訊融入教育。95學年起連續兩年申請群組教室計畫經費獲准,並購置資訊車,提供教師便利使用的資訊設備。校內資訊環境逐漸完善,提供教師實施學生合作學習之資訊設備,改善學生學習方式。98學年透過校長募款及教育局經費補助,學校班班有單槍,並開始架設無線基地台,教師使用資訊設備教學更便利。同年,學校申請電子書包,獲補助25台小筆電W500,並且購買兩組虛擬電子白板,讓教學更活化。透過廣播系統及虛擬操控,教師讓學生不再是教室裡的客人,每位學生均能受到教師的關注,並提升學習樂趣。學校促使教師更投入於教學多元,引領學生走入雲端。至103學年,增購20台ACER平板電腦以及30台IPAD,希望藉由以前經驗,將學習還給學生,並打破學習疆界,開啟雲端,看見米倉。
(二) 二部曲:專業成長
在團隊成員的專業成長部分,配合校本資訊教育推動政策與發展,透過參訪交流、專業研討、學習社群,以提升教師之資訊科技能力;團隊成員更是透過實作產出與專業對話,激盪出最佳推動策略及課程內涵,以厚實資訊融入教學的軟實力。
(三) 三部曲:課程設計
當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等已為市面普遍的創新資訊產品,學生在生活上亦經常接觸或使用,對行動載具的操作也不陌生,但米倉雲端專業社群嘗試將行動載具運用於課程與教學時,卻考驗著社群成員們的專業知能,尤其在面對行動載具運用在教學上的不熟悉,提醒著我們不只是看到創新科技的炫酷,而是必須不斷的思考未來如何關注學生的學習,以及如何將這樣的創新模式推廣至全校運用的便利性、可行性及教學成效。因此,團隊成員透過自學、小組研討、網路學習或者典範學習來提升以提升教師之資訊科技專業知能,一次又一次透過專業對話釐清課程與教學的目標、推動策略,教學計畫,解決推動歷程中遭遇的困難,讓團隊成員透過實作產出與專業對話,激盪出最佳推動策略及課程內涵,以厚實資訊融入教學的軟實力。
(四) 四部曲:創新教學
在創新教學部分,我們特別重視整體資訊融入教學的系統思考、行動載具的應用、APP的設計等,更自許社群成員們在思維與科技運用上能夠不斷追求求新、求變的精神與態度,如此社群成員才願意從「知」進而到「行」。我們看著行動載具進來了,思考著我們可以運用這些工具帶給孩子什麼……,然後黑熊老師開始指導學生學習行動載具的操作,嘉澤老師開始設計APP,軟硬體的搭配開始產生化學變化,我們看到老師們投入的熱情,也看到孩子快樂學習的模樣。
在多次的專業對話與研討,更讓我們「終於」找到可行的創新教學模式,著手研發產出課程與教學活動設計,在多次實地的教學實踐、省思與分享之後,團隊們修正、調整,希望能夠建構最適化教學設計,並逐步堆疊所有的教學實踐經驗,以成為米倉在推動創新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成功經驗。
(五) 五部曲:分享推廣
在分享推廣部分,知識因分享而偉大,我們將主動規劃工作坊及全市性創新創新資訊融入教學成果發表會進行分享;辦理資訊融入教學之公開教學演示,進行說課、課堂觀察、議課等,藉由他校教師之批判指教,相互激盪,提升本校之教學模式之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