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國小長期推動學習共同體教學,學生大多具有分組討論,共同合作學習的能力。大成教學團更進一步希望提升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並且進而能自行創造,於是在原有的教學基礎導入
Maker 精神發展出 MAKE-Maker 教學模式,希孩子能夠在生活上發現問題,發揮創客精神,進行創意發想、邏輯思考進而追根究底提出解決方案。
一、Maker
「Maker」的精神是開創與突破,如果要把 Maker 的精神追溯到 MIT 的 Media Lab,那麼它最寶貴的精神應該是跨越一切既有的疆界與藩籬,追求革命性的突破,開創社會的新局。這種精神反映在它的九大principles:譬如,實踐優於理論-寧要風險不要安全、宏觀的系統性思考而非見樹不見林(Systems over
objects)、不順從任何既有規則(disobedience over compliance)、突破勝於權威(emergence over authority)、自我學習重於接受教育 (learning over education)等。
擺脫了制度與窠臼的束縛後,它才能專注於革命性的突破(the next big thing),而非枝節瑣碎的發現。

這個訴求如果跟開放軟體-開放硬體(open hardware)、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理念相結合,「自造者」將會變成「共創者」。
從軟體寫作的角度看,程式分享的成本近乎零,因此一群人彼此分享常用程式遠比一個人關起門來從頭寫到尾更有效率,也更能產出有創意的作品。此外,一群人一起除錯(debug)的速度,遠超過一個人埋頭苦幹。軟體寫作幾乎天生就是適合「協作」而不適合一個人「閉門造車」,因此強調分享與共同創作的開放軟體運動很快地席捲網路世界。教育界對未來趨勢的回應即是以近期興起的分組合作學習與學習共同體。
未來需要創新-發明人才,這樣的人才是不會在熟背理論以後自然誕生,而是會在實際動手的過程裡迸現。「make動手做」必須成為教育內涵與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