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重主動學習的課程設計」為教學設計理念
本團隊在教學前,分析教學主題課程,想要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為何?其次,再思考主題課程後該透過何種方式,驗證學生已學會該單元的知識與技能?最後,教師再分析與評估結果後,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所以,數學科教師希望透過課本「生活 e 統計-次數分配與資料展示」單元,學生具有運用 EXCEL 試算表製成次數分配表,並繪製次數分配直方圖、次數分配折線圖等能力。接著,評估學生可依教師提供的原始數據,繪製 EXCEL 次數分配表、次數分配直方圖及次數分配折線圖,完成作業上傳;然後教師再分析評估後設計教學活動,包含了解與衡量組距、組數大小、練習將原始數據整理為有統計意義的資料;透過分組合作學習、運用 winpad、群組電腦,繪製 EXCEL 次數分配表、次數分配直方圖、次數分配折線圖等,完成作業與繳交,與即時反饋評量。
2.以主動思考探究學習取代被動灌輸記憶學習
TICL 活化教學提供學生教學主題相關問題,教師引導其思考與主動探索;透過問題解決的成功經驗,內化為個人心智能力。教師扮演學習活動引導者,學生為學習行動者。
3.以生活化且多元教學媒材,豐富學習內涵以提高學習興趣
教師在設計課程前,努力蒐集符合學生生活經驗的教學素材,廣泛運用影片、動畫、網路資源、電子書、新聞資料、部落格等,提供學生多元豐富、有趣學習內容,如此上課不再是枯燥無味,學習過程變成是持續正增強的經驗累積;如上體育課分組練習時,可先拍下一段影片,再與老師或同學討論如何修正姿勢與動作,以提升運動技能。其學習效果比傳統教學只是一味埋頭練習來的有效,而且興趣盎然。
4.以實作中體驗學習取代重複讀寫算學習
TICL活化教學鼓勵學生動手搜集資料、分析整理資料、並能呈現有意義的學習結果,所以,學生的學習不再是機械式地抄寫、背誦或重複計算演練,而是經過實作的體驗與分析統整過程,寫出自己或小組所產出具有意義的學習成果、口頭發表報告分享實作成果、與將原始數據資料思考判斷後,整理繪製成各類統計圖表,應用於日常生活上。因此,學生從實作體驗中,學到統整能力、分析能力、發表溝通能力,及問題解決的能力,而不是破碎知識的累積,前者讓學生越來越有自信,後者讓學生倍感壓力。
5.以分組合作學習取代個別學習,增強學習動力
在教學設計時,有時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依教師觀察,學生在分組學習的學習動力比個人學習時要強;所以除本方案外,本校許多教師也採用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法,成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