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方案從課程設計、教學模式到教學團隊運作,要進行量化成效評估實屬不易,主要是採取質性的評估方法,重視結果更重視過程及提倡發展。
一、發展性成效評估
1.發現和發展為多元潛能,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
2.關注學生的學習,包括學習過程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運用網路科技與行動載具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Google雲端資料彙整與共編
網路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檔案、學生的操作、發展和進步的訊息都非常容易地被紀錄下來,包括學生瀏覽課程內容,學生討論交流中的發言次數和內容,小組協作中貢獻的資料,提問的次數、學習筆記的內容…等。這些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形成性評量的依據。
三、google analytics中紀錄彩繪協作平臺的運作狀態
藝文領域教學時開設google協作平臺,即有啟用google analytics(分析),由流量及雲端硬碟資料上傳資訊,可以發現學生回家後上協作平臺、放資料到雲端硬碟的工作時間的高峰期是傍晚5:30及深夜11:00,可知每個學生回家後的空閒時間差異很大,有些學生一回家即可利用時間將找到的圖片上傳,有些則等到補完習,完成功課後,利用睡前完成分組工作。
四、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之推廣效益
1.語文領域
語文科的製成品,為南投陶文化文學報導,將其訪問影集、立體小書、有關陶藝之探訪結果,建置在南投國中首頁廣為宣導。
2.藝文領域
持續鼓勵學生用想像力為社區創造更美的事物,今年利用資訊科技之力量,鼓勵學生超越上學時間,在家也能利用雲端硬碟做意見溝通,如此熱情討論下,學生於八卦山大樟樹及微熱山丘牆面紛紛彩繪出可愛又繽紛的大型圖像,吸引社區居民,或遊客向前拍照留戀。
3.社會領域
將有機農產品製作過程,製成影片,利用假日時間上山一同向遊客推廣,社會領域在探訪及實作過程中,深入了解有機、自然農法產業,並製作pp板,協作平臺網頁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