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與經濟的弱勢,希望能翻轉
地處台灣邊陲,本校座落於南迴公路往台東434.67公里處,搭公車要到最近的書局需要兩小時;原住民 比率高,而本校有80%,多為排灣族。弱勢比率過高且家庭與文化的 資源不足:資源不足,本校學生亦無閱讀習慣,且父 母親疏於照顧孩子,即高比例的家長被酒精麻痺生活,更遑論注意孩子的學業了。
(二) 莫拉克風災的侵襲與受創
學校是學生學習主要場所,學校裡所提供有關閱讀的軟硬體設備、所安排的課程與活動、所營造的閱讀氣氛,都會影響學童的閱讀習慣,在發展學生閱讀行為上佔有重要關鍵地位。故努力改善閱讀環境為本方案動機之二。
(三) 學生學習成效低落,到從閱讀找到希望
本校學習動機低落,學業成績落後,學校使用了所有的方法,如大大小小考試不斷,加上課業輔導、晚自習,甚至假日課業輔導班等,只努力讀「課文」的情況,並沒有改善學校學習氣氛與成績。
(四) 教師與學生閱讀素養的必要性
現在又是處於面對全球化與科技化的潮流與資訊爆炸的時代,貧富差距增大,雖然政府也重視教育機會均等,但是不可否認的,先天與後天的教育環境的不平等的確因為貧富差距加大而增多,伴隨而來的是知識落差也拉大(呂嘉紋,2005),我們若不思求改變,學生只會更加的落後與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