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設計的特色
不同表徵形式強調不同感官的使用,不同感官可激發的心理轉化過程也不一樣,對於學生認知發展而言,一個人所用的心理技巧(mental skills)或智能形式(forms of intelligence),會被他們所使用的機會所影響,也就是說孩子所「能接受或鼓勵使用」的表徵形式,會形塑他們心理技巧與智能形式發展方向(Eisner,1994)。基於此思考,「雲遊三國.藝驚四方」的課程設計,就是在一個主題課程教學方案中,嘗試提供學生不同表徵形式的「學習input」和「產出output」的體驗課程,期盼學生能在歷程中擁有更多元的吸收與表現能力。這個課程方案由學生耳熟能詳的「三國」歷史故事為背景,以「多元的閱讀文本」為經,使學生接觸不同的表徵形式,如:寫作、戲劇、繪畫等,表現出「對人物的理解」為緯,再透過提供合作歷程與個人體驗的學習活動設計,使本方案呈現實踐五育兼融特色。
一、「不同表徵型態文本」及「高層次閱讀理解教學歷程」設計(智育)
本方案由閱讀《三國演義》多元文本出發,提供學生閱讀「影片、漫畫、故事」等型態的三國故事,從不同的表徵形式理解三國人物,並在討論中以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為目標,設計能激發詮釋、推論、分析、比較、假設、評價等高層次閱讀理解能力的作業單,指導學生運用「組織圖(graphic or ganizer)」,在合作討論中記錄想法,彼此分享觀點。
二、針對歷史人物的事蹟對歷史的影響進行品德核心價值的澄清對話(德育)
本方案在教材設計中請學生在閱讀文本後,特別針對歷史人物事件中,人物個性特質對於歷史及事件的影響,進行分析、比較、評價,啟發學生對於個人品德核及心價值的討論,藉此歷程培養學生反思、批判、價值澄清的能力,激發自我品德提升的意識。
三、合作分享v.s.個人成長(群育)
在本方案設計中,提供學生合作完成任務的學習歷程,在合作中也能看見自己的貢獻,例如個人閱讀自己的文本,但必須共同討論,合作完成情節高潮圖,且提出自己個人對於三國人物看法的論據;在合作改寫劇本的歷程中,除了合作討論外,必須完成自己角色所定稿的對話、舞臺位置及動作設計,這是本方案很重要的學習精神。
四、體驗不同表徵形式呈現理解的美感(美育)
給予學生多元表現個人理解的機會,體會並培養以不同型態表徵思考的經驗與能力,是本方案最大的特色。在閱讀所有不同型態的三國文本後,我們安排「表演藝術」空城計的演出,「視覺藝術」英雄立體派的繪畫,讓學生運用戲劇與繪畫作品來表現自己的想法。
五、將三國鼎立場景融入體育競賽中(體育)
為了營造體育的競賽猶如歷史上的征戰,教師在課程中加入三國鼎立群雄爭霸的概念,讓學生進行樂樂棒球競賽,讓競賽多一些樂趣也更能體會三國鼎立的氛圍。
本作品特色在於提供孩子以不同表徵型態體驗閱讀,表現個人理解的樂趣,並藉由此涵括「德、智、體、群、美」五育精神均備的課程設計方案,培養全人的學習能力與態度。下圖是我們在設計課程時以「多元表徵」做為思考要素的課程設計圖示,其中「input」是教師在此精神下,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思考能提供「多元表徵體驗」的學習歷程,教師以不同表徵型態呈現教學教材與歷程,「output」是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提供學生以不同表徵形式的歷程完成學習作品產出機會,讓學生在吸收與產出的歷程中充滿了多元表徵的體驗。而這些不同型態的體驗中,就蘊含了五育的精神。

‧主辦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