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的希望工程—教學觀察三部曲
新北市文聖國小教師
吳秀娟王麗香
教學者與觀察者兩人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SWOT分析
本校(新北市文聖國小)初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針對這次計畫的參與我們兩人做了簡單的SWOT分析,如表1。
表1.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之SWOT分析
SWOT分析
|
S優勢
|
1.專業知識:能不斷求取新知並應用在教學上。
2.專業技能:能熟悉自己的專業,有系統地思考自己的教學。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能關注學生。能做好親師溝通,結合家長資源。
3.專業態度:富有教學熱忱。
4.品德與專業:能不斷進修提升專業知能。
5.行政服務:積極參與各項校務活動,樂意與同儕進行專業對話。
|
W劣勢
|
1.學校第一年實施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在校內缺乏諮詢的對象。
2.第一次進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作,摸索時間會較長。
3.能參與共同討論的時間有限。
|
O機會
|
1.可因應未來教師法修訂通過後,勢將全面實施的教師評鑑工作。
2.可獲得教學專業表現上的肯定和回饋,以及根據成長需求獲得適當的支持和協助。
|
T威脅
|
會趨勢對老師專業的要求與日俱增。
|
教學觀察三部曲的進行
一、教學觀察配對緣由
教師是教學者也是學習者,專業應是一項不間斷成長與發展的歷程。此次專業成長夥伴因同屬於數學領域,平日領域會議中常會探討課堂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我們希望藉由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更嚴謹的觀察工具和方法,更有系統的專業成長流程,讓自己的教學更精進。
二、三部曲的安排與技巧
(一)教學觀察前會談
在進行教學前觀察會談之前,觀察者事先擬定「觀察前會談大綱」,其目的在於讓觀察者了解教學重點與觀察焦點,並協助教學者釐清教學脈絡,審視教學設計與活動安排。為了讓教學者在教學前會談後,有充裕時間能進行教學計畫修正,所以我們會將教學觀察前會談的時間訂於教學觀察進行前二至四天。
(二)教學觀察
教學觀察的工具主要是依據校本版教學觀察紀錄表,同時輔以錄影以求紀錄的完整性,並讓觀察者可以更仔細瞭解「觀察焦點」,紀錄時呈現的方式以質性的文字敘述為主,並佐以量化數據。教學觀察表所記錄的內容雖然以觀察者的觀點為主,但觀察者在現場觀察記錄後,會與教學者多次重複觀看錄影帶,共同分析教學行為和學生表現,再將紀錄完整呈現。
(三)教學觀察後回饋會談
教學觀察後回饋會談時,觀察者會盡量引導教學者主動陳述意見及感受,並以客觀的資料提供回饋。為了避免過程中流於空泛或無法聚焦,在會談前由觀察者擬好「觀察後會談大綱」進行觀察後會談。本次觀察後回饋會談時間為教學觀察當天下午放學後,因為在教學後二天內進行回饋會談,印象最深刻、最清晰、最具成效。
三、教學觀察工具選用之理由
本校校本版評鑑規準的制定乃參考教育部的評鑑規準版本,再由參與的所有教師共同研訂。學校今年首次參加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學者與觀察者也是第一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於是以校本版教學觀察表,並輔以教學錄影作為觀察工具,以求觀察紀錄的完整性。
四、觀察焦點擇定之理由
迷思概念的澄清在數學科教學上非常重要,學生錯誤的概念,可能影響以後相關概念的學習和建立。鑑於上學期末轉入一位易影響班上教學活動進行的學生(A生),經由不斷輔導和分組的調整,希望改善問題行為及干擾上課的情形,在觀察者與教學者觀察前會談討論後,決定在進行教學觀察時,透過觀察者了解該學生的學習狀況。本次教學觀察中,以觀察指標中的檢核重點A-4-5和A生的學習表現作為觀察焦點。
撰寫教學觀察紀錄時的疑惑與解決方式
一、教學觀察前會談紀錄表
在撰寫「觀察的工具和焦點」時,最初我們以為「焦點」單指「評鑑指標」,後來經過查閱相關資料以及教學者與觀察者討論後,最後決定增列「學生的學習表現」為觀察焦點,因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一堂課是否為有效教學的重要關鍵。
二、教學觀察紀錄表
一開始撰寫時,我以敘述教學者的教學行為為主,再列出該行為符合哪些檢核重點。優點是教學行為不會重複敘述,但對於各項檢核重點是否有逐項達成,在紀錄表中不易清楚呈現。經過討論後,我決定改以檢核重點為主(如圖1),分述哪些教學行為符合該項檢核重點,優點是能清楚呈現檢核重點中有哪些是教學者達成的,缺點是教學行為會重複敘述。但本次的「教學觀察紀錄表」,是以「一個教學行為對應一項檢核重點」來做敘述,避免教學行為重複敘述的現象。
三、教師自評表
「教師自評表」的「意見陳述」部分,一開始我以條列方式列出教學者的優缺點及困難點,經過查閱各項資料及不斷討論後,發現這樣的敘述方式比較欠缺系統性,因此決定以檢核重點為主軸,先列出檢核重點,再補充說明敘述。
四、觀察後回饋會談紀錄表
撰寫「觀察後回饋會談紀錄表」時,與「教師自評表」的「意見陳述」部分遇到的情形類似,原本也是以條列式方式敘述,討論後決定以檢核重點為主軸來敘述,對照情形如圖2。
五、綜合報告表
在撰寫「綜合報告表」的總評意見時,我原本的敘寫方式和內容與「觀察後回饋會談紀錄表」雷同,缺點是兩者過於類似,經過研讀各項資料、不斷探討後,決定以更周延、全面性的角度切入,將教學者的優點分為「層面A」和「層面B」來敘述。
六、專業成長計畫表
原本「專業成長計畫表」我只列舉「可採行的成長活動」,經過研讀各項資料、多次討論後,改以B.M.Harris提出的專業成長活動之五個發展層次:知道、探究、試驗、建立、決定,來作為專業成長計畫的進程會更有系統性。此外,在每個特定成長活動中,列出該活動的「重點行為」。
教學觀察進行後在教學專業上的精進與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
在參與這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後,我們發現:
透過教學前觀察會談,能更加落實共同備課的進行,藉由兩人的對話,常能激盪出不同創意的教學點子,使課程設計更豐富周延。
在教學觀察時,觀察者的詳實記錄及錄影,讓教學者能從更寬廣、多元的角度審視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
藉由教學觀察後回饋會談,讓教學者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需要再精進的地方。經過與觀察者討論後,擬訂有系統的專業成長計畫,使自己有向上躍升的機會。
教學觀察一系列的步驟,讓教學者在平日教學中,能更敏銳的利用明確的指標,檢核自己的教學行為。因為教師的轉變,教室充滿更多的歡笑,學生充滿更積極學習的眼神與活力,更能踴躍的舉手發言和討論分享,專注學習的時間變長了。
教學觀察三部曲值得您實踐
平日教師的教學工作是非常忙碌的,我們常常只關注在學生的表現和自己的教學主題內容,而未意識到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與學生的互動模式,透過教學觀察三部曲,讓我們得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教學。
教學者和觀察者以前和不少教師一樣,對於將教室開放讓同儕教師觀察教學視為畏途,但是觀念轉變後,發現這是一件值得去嘗試的事。我們是第一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一開始懷著忐忑不安、戰戰兢兢的心情,跨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這扇門,但是進入後發現,門後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當初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一知半解,經過線上研習、實體研習和在實作過程中,一點一滴慢慢累積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了解。
我們深信,教師專業成長是必要的,從教學觀察三部曲的落實,我們真的看到老師和學生的轉變。教學觀察三部曲讓老師在教學上,能源源不斷的注入活水,期盼你我攜手,共同為「教室裡的希望工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