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活化教學列車
宜蘭縣立復興國中-「一起體驗趣 地理文化知識GO」
文/電子報小組;圖/ 電子報小組 教育部電子報574期 2013-08-01
宜蘭縣立復興國中地理科石春華老師讓學生透過活動體驗,樂於學習。
課程內容有童軍課的定向競賽、也有家政課的食材製作,但它卻是一門社會學程的地理課!沒錯,教育部舉辦的國中活化教學列車這次前往宜蘭縣立復興國中,邀請到地理科石春華老師分享她的活化教學理念。如何讓地理課活起來,讓學生期待每一堂的地理課,就是石老師最大的課程目標。於是,石老師結合學校彈性時間或跨領域課程,實施體驗式學習,期望透過動態活動,強化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習興趣,培養帶得走的能力。
已任教17年的石老師,受到九年一貫課程的衝擊後,便將過去為了進度而拼命趕課、學生在臺下不斷的抄寫、背誦、考試、罰寫…,這樣的地理課扭轉過來。「許多地理的基本知識需要記憶,如果沒有透過一些體驗活動,學生很快就會忘記」石老師說。如果可以設計一些體驗課程,讓學生從生活中運用課程知識,會讓記憶更深刻。
這3年來,石老師透過教學團隊的合作,互相研究及分享教學方法,試圖將教過的地理知識延伸為活動,強化學習,也讓學生透過活動體驗,樂於學習。石老師的地理課,雖然不是每一堂課都使用體驗式教學,而是依據課程內容,透過跨領域課程、彈性課程,或是上課結束前10分鐘,在不影響授課進度下彈性運用。
以七年級新生來說,石老師的地理課以「認識學校環境」為主,實施「校園定向~生活地圖」活動,學習使用地圖、指南針及測量比例尺,強化學生對於地形、方位、距離、相對位置的基本能力。透過體驗式活動,比例尺的概念不再只是課本上的數字和公式,教會學生正確的讀圖還是要有比例尺概念與運用。
當八年級課程介紹西藏時,就藉由西藏的主要種植作物青稞,讓學生親手製作成食材,把青稞磨成粉加上當地的酥油茶製作成糌粑,當學生體驗過西藏游牧民族的傳統飲食後,就會對西藏的地形、氣候及人文環境有更深一步的瞭解。
「體驗式教學讓平常學習表現薄弱的學生,大大提升參與意願和專注力」石老師高興的表示。尤其是與教學團隊籌劃一個月,舉辦「歐洲特色展」,蒐集全校老師赴歐洲旅遊帶回來的紀念品,及學生自製的歐洲地理小書,陳列在學校圖書館,再搭配影片簡介、歐洲地圖,讓學生彷彿也親自走訪歐洲,體驗各國的風土民情;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吸引其他科目的老師加入,也吸引了附近國小老師的興趣,並進一步洽詢教學模式的運用。
教學團隊之一的曾靖雯老師表示,為了瞭解學生是否學會了課程重點,在學習評量上跳脫傳統的方式,有別於傳統的評量,教學團隊特別設計了「類百萬小學堂」,這樣的教與學大大提升了老師與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吳大晉同學說:「玩樂中可以求進步,也為了讓自己給予老師有好的回饋,便時時提醒自己要好好學習地理課,這樣才不會辜負老師的好意。」
石春華老師透過體驗式的教學活動,除了讓學生很愛上地理課,自己也能從學生的笑容中獲得成就感。夏巧軒同學說:「經過那堂生活地圖的體驗,讓自己更瞭解比例尺的畫法及距離的觀念,對地理也增加很大的學習興趣。」江佩玲同學則說:「吃到自己親手做的糌粑,覺得生活在臺灣真的很富足、很幸福。」
CIRN網站提供「會員於本站進行註冊」,或採「教育雲帳號」登入。
1.本站註冊:若您忘記會員帳號或密碼,請使用下方「無法登入」按鈕重新認證。
2.教育雲帳號登入:因應個資法,若您忘記帳密,請直接向各所屬單位洽詢。
若登入過程有任何疑問,敬請來信告知以下資訊,俾利我們盡速協助您處理,感謝您~ *聯絡信箱:cirn.edu@gmail.com
*提供資訊:姓名/帳號(若已申請)/服務單位 /聯絡電話/e-mail
請您務必填寫正確的帳號及註冊的E-mail(*為必填)
請您務必填寫正確的註冊E-mail(*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