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活化教學列車
北市永吉國中-「養成健康生活 就從潔牙開始」
文/電子報小組;圖/ 電子報小組 教育部電子報581期 2013-09-19
鄭惠玲老師以「實驗法」引導學生正確衛教知能,從用餐前後口腔牙菌斑數量的變化,讓學生體會餐後刷牙的重要。
一門健教課也可以提升國家競爭力。本週教育部國中活化教學列車抵達北市永吉國中,邀請對國家下一代牙齒健康有重大使命的鄭惠玲老師,憑藉著她的健教專長,將學生們平常不怎麼在意的行為內化為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年輕學子注重個人的衛生習慣,進而減輕健保的負擔,以增強國家競爭力;鄭惠玲以口腔保健為例,採用多元創新的教學方式,結合電腦媒體輔助,讓學生深刻體會飯後潔牙的重要,也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鄭惠玲表示,傳統的健康教育偏重講述式教學,教師依照選定的教科書版本逐章授課,所有教學主題授完課即不再重複,學生記憶隨著時間漸漸遺忘,教學成效也隨之降低,很難讓學生真正產生健康行為的改變。以「餐後潔牙教學」為例,七年級學生上完口腔保健課程後,在校餐後刷牙的情形較為普遍,隨著學生升上八、九年級,因未能持續進行相關教學,學生餐後潔牙的比率逐年衰退,導致九年級一直是全校潔牙率最低的年級。
讓學生確實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就成為鄭惠玲教學的最大挑戰,也是讓她不斷思考更有效教學策略的最大動力。於是,鄭惠玲將行為改變當作教學成效最重要的指標,她的課程設計採「螺旋式教法」,將重要的健康主題安排在每學期最適當的時間予以加深加廣。以「餐後潔牙」教學為例,鄭老師將口腔保健課程調整在七年級開學的第1個月進行,並在八、九年級每學期開學的第一週固定上一堂口腔保健的新課程,讓學生在校3年來,都能因課程不斷推陳出新,維持餐後潔牙的良好習慣。
鄭惠玲為讓學生對上課充滿期待及印象深刻,以「實驗法」引導學生正確衛教知能,從用餐前後口腔牙菌斑數量的變化,讓學生體會餐後刷牙的重要。第一門潔牙課舉辦班級同樂會,讓學生邊吃零食,邊聽老師講述潔牙課程內容。接下來,老師將牙菌斑顯示劑點入學生口腔,再讓學生以漱口、刷牙等方式,比較牙菌斑數量的增減,引發學生餐後刷牙的動機。
鄭惠玲說:「正確的刷牙也只有50%的清潔效果,完整的清潔還是要靠最後一關,那就是使用牙線來清潔牙齒」。她因觀察到該校九年級學生使用牙線的比例很低,「學生學會使用牙線,一生都受用」,便是她要送給學生最好的畢業禮物。鄭惠玲除了在九年級安排牙線使用的複習課程外,另以分組競賽的方式,刺激已經會使用牙線的學生努力去教會其他同學,後來發現這樣的成果比老師在講臺上授課還要快速與有效。
「潔牙是健教課的入門課程,如果學生不認同老師所說的教學內容,那其他的課程內容就不容易被學生所信服,例如:改掉吃零食的習慣。」鄭惠玲有感而發的表示。要讓學生自動自發的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鄭惠玲說:「新的教學方式讓健康的行為逐漸內化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就要不斷的拋出新點子,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改變行為。
鄭惠玲幾年下來的教學已看到成效,學校調查98學年度入學學生餐後潔牙率,九年級的潔牙率與過去七年級時相較成長將近2倍,可見接受潔牙教學時間越久的學生,健康習慣改變愈顯著;學校也在全校師生的努力下,榮獲臺北市100學年度「健康促進學校」;鄭惠玲的101學年度「潔牙率向前衝-永吉孩子三年的潔牙紀錄」,也榮獲第13屆行動研究教學經驗分享類優等。
林珮怡同學說:「『一漱、二刷、三牙線』,謝謝老師幫助我養成了好習慣,可以一輩子擁有一口好牙」。目前就讀臺北育達商職的畢業校友沈煒騰同學認為,牙痛比車禍被車撞到還痛,當每回在學校吃過午餐後,同學結伴要去做別的事時,就會提議同學先去刷牙,養成好的潔牙習慣,這樣就不需要因牙病去看牙醫,忍受那種可怕的機械磨牙聲。
CIRN網站提供「會員於本站進行註冊」,或採「教育雲帳號」登入。
1.本站註冊:若您忘記會員帳號或密碼,請使用下方「無法登入」按鈕重新認證。
2.教育雲帳號登入:因應個資法,若您忘記帳密,請直接向各所屬單位洽詢。
若登入過程有任何疑問,敬請來信告知以下資訊,俾利我們盡速協助您處理,感謝您~ *聯絡信箱:cirn.edu@gmail.com
*提供資訊:姓名/帳號(若已申請)/服務單位 /聯絡電話/e-mail
請您務必填寫正確的帳號及註冊的E-mail(*為必填)
請您務必填寫正確的註冊E-mail(*為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