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清水高中國中部數學科陳玟樺老師毛遂自薦主動與教育部聯繫,提供自己在數學學習領域的教法與全國教師分享活化教學理念,鼓勵全國想要教學改變及專業成長的老師,共同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基礎工程而努力。

|
教育部辦理國中活化教學列車計畫,邀請各學習領域的優秀國中老師拍攝10分鐘教學影片,分享活化教學理念及方法,經過1年半的時光,引起老師教學活化的共鳴,發揮典範移轉功效。
|
陳玟樺表示,有感於傳統數學科教學,較重視學生記憶及演算的能力,以致學生僵化學習,只想代公式拿分數,不深入思考數學背後的意涵。陳玟樺將「閱讀理解策略」融入數學學習,從「閱讀目標」(檢索與擷取、解釋與澄清、反省與評鑑)切入,反覆製造閱讀的機會,讓學生靈活運用「預測、提問、摘要、澄清、反思」等策略,進而能夠舉一反三,提出更高層次的邏輯思考。
大家也許會很納悶,數學應該是動手算,怎麼會是像國文或歷史一樣採用閱讀方式呢?陳玟樺解釋,數學對學生並不是一門很受歡迎的科目,如果學生沒有事先預習,在課堂上是很難進入狀況,所以,我會在開學初即讓學生準備個人的作業本,每個人都需先預習課程內容,再以自己的文字將內容寫下來,等到課堂上教到那個單元時,老師講的、分組同學台上分享的,班上同學都可以很快融入,甚至發現臺上講解的同學說錯了,也能夠透過討論找出錯誤,讓低成就的同學能自主與自動學習,高成就的同學跳躍式的思考,也得到更高層次的理解。幾次下來,同學的筆記本愈寫愈好、愈寫愈豐富,也愈有成就感。過去,學生學數學是單打獨鬥,老師就要製造他們閱讀機會,與自己、課本、同學或是老師對話,讓他們不再孤獨的學習數學。
將閱讀理解策略融入數學學習之後,許多學生發現「原來課本上的某些內容是可以自己讀懂的」。於是,低成就的學生開始嘗試寫筆記及開口問問題,高成就的學生不再埋首於機械化的習題演算,有時會拿一些高中的數學問題來請教老師。陳玟樺發現,學生不再害怕數學,成績普遍提升,更能充分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學生讀懂,不代表真的懂,如何以自己的話說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學生不怕丟臉,願意講,透過與同學的分享,那才是自己學到的。」陳玟樺說。同學表示,上數學課不是全部由老師來講解,而是學生來講,每天的早自習就是班上同學打開數學課本討論的時間,學習產生很大的變化,學生比較願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