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說明>
人類所熟知的世界是一個三度空間的世界,而時間可以被視為生活世界的第四個向度,故第一軸「人與空間」與第二軸「人與時間」構成了人類的坐標系統。宇宙萬物的變化皆發生在此一坐標系統當中,但變化之中又有其穩定與規律之處,因此,第三軸「演化與不變」構成了基本的宇宙觀,此一宇宙觀自然會影響人類對自我、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與整體生活世界的看法。當坐標和宇宙觀定位之後,我們再從人類的主體性出發,首先探索「意義與價值」(第四軸),然後踏出自我,進入一般社會生活層面思考「自我、人際與群己」之間的互動關係(第五軸),跟著就進入政治與法律等生活層面,探討「權力、規則與人權」(第六軸),進入經濟與商業等生活層面,探討「生產、分配與消費」(第七軸),進入當代文化生活的重要層面,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第八軸),最後,所有的生活都關連在一起,彙整成地球村的生活,歸結到第九軸「全球關連」。
在下列「a-b-c」的能力指標編號當中,a代表主題軸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c代表流水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分階段的意義在於提示能力評鑑的適當階段,但相應教材的出現可以提前,也可以在往後的階段適當地迴旋加深或複習,視整體九年課程計畫而定。下列九大主題軸的內涵,請參考附錄一;關於能力指標當中部分較為抽象的條目或涉及教材編輯與教學者,請參考註腳之說明。
1.人與空間
a-b-c
1-1-1辨識地點、位置、方向,並能運用模型代表實物。
1-1-2描述住家與學校附近的環境。
1-2-1描述居住地方的自然與人文特性。
1-2-2描述不同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
1-2-3覺察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具有差異性,並能表達對家鄉的關懷。
1-2-4測量距離、閱讀地圖、使用符號繪製簡略平面地圖。
1-2-5調查居住地方人口的分布、組成和變遷狀況。
1-2-6覺察聚落的形成在於符合人類聚居生活的需求。
1-2-7說出居住地方的交通狀況,並說明這些交通狀況與生活的關係。
1-2-8覺察生活空間的型態具有地區性差異。
1-3-1瞭解生活環境的地方差異,並能尊重及欣賞各地的不同特色。
1-3-2瞭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1-3-3瞭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
1-3-4利用地圖、數據和其它資訊,來描述和解釋地表事象及其空間組織。
1-3-5說明人口空間分布的差異及人口遷移的原因和結果。
1-3-6描述鄉村與都市在景觀和功能方面的差異。
1-3-7說明城鄉之間或區域與區域之間有交互影響和交互倚賴的關係。
1-3-8瞭解交通運輸的類型及其與生活環境的關係。
1-3-9分析個人特質、文化背景、社會制度以及自然環境等因素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
1-3-10舉例說明地方或區域環境變遷所引發的環境破壞,並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
1-3-11瞭解臺灣地理位置的特色及其對臺灣歷史發展的影響。
1-3-12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1-4-1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或改善的方法。
1-4-2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
1-4-3分析人們對地方和環境的識覺改變如何反映文化的變遷。
1-4-4探討區域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1-4-5討論城鄉的發展演化,引出城鄉問題及其解決或改善的方法。
1-4-6分析交通網與水陸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1-4-7說出對生活空間及周邊環境的感受,並提出改善建言或方案。
1-4-8探討地方或區域所實施的環境保育政策與執行成果。
1-4-9探討臺灣四周海域的特色,分析海洋與居民生活的關係。
1-4-10瞭解海洋主權與經濟發展、國防、政治主權的關係。
1-4-11瞭解領海與經濟海域的管轄主權等海洋權益。
1-4-12認識水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國際海洋公約等相關法規的基本精神。
2.人與時間
2-1-1瞭解住家及學校附近環境的變遷。
2-1-2描述家庭定居與遷徙的經過。
2-2-1瞭解居住地方的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的歷史變遷。
2-2-2認識居住地方的古蹟或考古發掘,並欣賞地方民俗之美。
2-3-1認識今昔臺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探討臺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2-3-3瞭解今昔中國、亞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
2-4-1認識臺灣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2-4-2認識中國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2-4-3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2-4-4瞭解今昔臺灣、中國、亞洲、世界的互動關係。
2-4-5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與角色的不同,所做的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2-4-6瞭解並描述歷史演變的多重因果關係。
3.演化與不變
3-2-1理解並關懷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與調適。
3-3-1依自己的觀點,對一組事物建立起分類和階層關係。
3-3-2瞭解家庭、社會與人類世界三個階層之間,有相似處也有不同處。
3-3-3瞭解不能用過大的尺度去觀察和理解小範圍的問題,反之亦然。
3-3-4分辨某一組事物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或「互動」。
3-3-5舉例指出在一段變遷當中,有某一項特徵或數值是大體相同的。
3-4-1舉例解釋個人的種種需求與人類繁衍的關係。
3-4-2舉例說明個人追求自身幸福時,如何影響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如何影響個人追求幸福的機會。
3-4-3舉例指出人類之異質性組合,可產生同質性組合所不具備的功能及衍生的問題。
3-4-4說明多元社會與單一社會,在應付不同的外在與內在環境變遷時的優勢與劣勢。
3-4-5舉例指出某一團體,其成員身分與地位之流動性對於該團體發展所造成的影響。
3-4-6舉例指出在歷史上或生活中,因缺乏內、外在的挑戰,而影響社會或個人發展。
4.意義與價值
4-1-1藉由接近自然,進而關懷自然與生命。
4-2-1說出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個體、群體或媒體意見的異同。
4-2-2列舉自己對自然與超自然界中感興趣的現象。
4-3-1說出自己對當前生活型態的看法與選擇未來理想生活型態的理由。
4-3-2認識人類社會中的主要宗教與信仰。
4-3-3瞭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藝術形式。
4-3-4反省自己所珍視的各種德行與道德信念。
4-4-1想像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時間、空間下會有什麼變化。
4-4-2在面對爭議性問題時,能從多元的觀點與他人進行理性辯論,並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提出理由。
4-4-3瞭解文化(包含道德、藝術與宗教等)如何影響人類的價值與行為。
4-4-4探索促進社會永續發展的倫理,及其變遷的原因。
4-4-5探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5.自我、人際與群己
5-1-1覺察自己有權決定自我的發展。
5-1-2描述自己身心的變化與成長。
5-1-3舉例說明自己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家庭與學校的影響。
5-1-4瞭解自己在群體中可以同時扮演多種角色。
5-2-1舉例說明自己可以決定自我的發展並具有參與群體發展的權利。
5-2-2舉例說明在學習與工作中,可能和他人產生合作或競爭的關係。
5-3-1說明個體的發展與成長,會受到社區與社會等重大的影響。
5-3-2瞭解自己有權決定自我的發展,並且可能突破傳統風俗或社會制度的期待與限制。
5-3-3瞭解各種角色的特徵、變遷及角色間的互動關係。
5-3-4舉例說明影響自己角色扮演的因素。
5-3-5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5-4-1瞭解自己的身心變化,並分享自己追求身心健康與成長的體驗。
5-4-2瞭解認識自我及認識周圍環境的歷程,會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但是經由討論和溝通,可以分享觀點與形成共識。
5-4-3從生活中推動學習型組織(如家庭、班級、社區等),建立終身學習理念。
5-4-4分析個體所扮演的角色,會受到人格特質、社會制度、風俗習慣與價值觀等影響。
5-4-5在面對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產生合作或競爭的情境時,能進行負責任的評估與取捨。
5-4-6分析人際、群己、群體相處可能產生的衝突及解決策略,並能運用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原則。
6. 權力、規則與人權
6-1-1舉例說明個人或群體為實現其目的而影響他人或其他群體的歷程。
6-2-1從周遭生活中舉例指出權力如何影響個體或群體的權益(如形成秩序、促進效率或傷害權益等)。
6-2-2舉例說明兒童權(包含學習權、隱私權及身體自主權等)與自己的關係,並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
6-2-3實踐個人對其所屬之群體(如家庭和學校班級)所擁有之權利和所負之義務。
6-2-4說明不同的個人、群體(如性別、族群、階層等)文化與其他生命為何應受到尊重與保護,以及如何避免偏見與歧視。
6-2-5從學生自治活動中舉例說明選舉和任期制的功能。
6-3-1認識我國政府的主要組織與功能。
6-3-2瞭解各種會議、議會或委員會(如學生、教師、家長、社區或地方政府的會議)的基本運作原則。
6-3-3瞭解並遵守生活中的基本規範。
6-3-4列舉我國人民受到憲法所規範的權利與義務。
6-4-1以我國為例,瞭解權力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型態等如何相互影響。
6-4-2透過歷史或當代政府的例子,瞭解制衡對於約束權力的重要性。
6-4-3舉例說明各種權利(如學習權、隱私權、財產權、生存權、自由權、機會均等權及環境權等)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
6-4-4舉例說明法律與其他社會規範的差異及相互關係,以及違反義務或發生衝突時所須面對的法律責任。
6-4-5說明個人如何爭取保障及權利、紛爭解決的機制及司法系統的基本運作程序與原則。
6-4-6探討民主政府的正當性與合法性。
6-4-7分析國家的組成及其目的。
7.生產、分配與消費
7-2-1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
7-2-2認識各種資源,並說明其受損、消失、再生或創造的情形,並能愛護資源。
7-2-3瞭解人類在交換各種資源時必須進行換算,因此發明貨幣。
7-2-4瞭解從事適當的理財可調節自身的消費力。
7-3-1瞭解個人透過參與各行各業的經濟活動,與他人形成分工合作的關係。
7-3-2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7-3-3瞭解投資是一種冒風險的行動,同時也是創造盈餘的機會。
7-3-4瞭解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7-4-1分析個人如何透過參與各行各業與他人分工、合作,進而產生整體的經濟功能。
7-4-2瞭解在人類成長的歷程中,社會如何賦予各種人不同的角色與機會。
7-4-3探討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之關係。
7-4-4舉例說明各種生產活動所使用的生產要素。
7-4-5舉例說明政府進行公共建設的目的。
7-4-6舉例說明某些經濟行為的後果不僅及於行為人本身,還會影響大眾、生態及其他生物,政府因此必須扮演適當的角色。
7-4-7列舉數種金融管道,並分析其對個人理財上的優缺點。
7-4-8分析資源分配如何受到權力結構的影響。
7-4-9探討經濟發展對受雇者的影響。
8.科學、技術與社會
8-1-1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為自己生活的各個層面帶來新風貌。
8-2-1舉例說明為了生活需要和解決問題,人類才從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
8-2-2舉例說明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生活和自然環境。
8-3-1探討科學技術的發明對人類價值、信仰和態度的影響。
8-3-2探討人類的價值、信仰和態度如何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
8-3-3舉例說明科技的研究和運用,不受專業倫理、道德或法律規範的可能結果。
8-3-4舉例說明因新科技出現而訂定的相關政策或法令。
8-4-1舉例說明人類為何須要透過立法管理科學和技術的應用,以及在立法和執法過程可能遭遇的困難。
8-4-2舉例說明環境問題或社會問題的解決,為何須靠跨領域的專業人才彼此交流、合作和整合。
9.全球關連
9-1-1舉例說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如何連結全球各地的人。
9-1-2覺察並尊重不同文化間的歧異性。
9-1-3舉出自己周遭重要的全球性環境問題(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處理等),並願意負起維護環境的責任。
9-2-1舉例說明外來的文化、商品和資訊如何影響本地的文化和生活。
9-3-1探討全球生態環境之相互關連以及如何形成一個開放系統。
9-3-2探討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的衝突、合作和文化創新。
9-3-3舉例說明國際間因利益競爭而造成衝突、對立與結盟。
9-3-4列舉當前全球共同面對與關心的課題(如環境保護、生物保育、勞工保護、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
9-3-5列舉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紅十字會、世界貿易組織等)及其宗旨。
9-4-1探討各種關係網路(如交通網、資訊網、人際網、經濟網等)的發展如何讓全球各地的人類、生物與環境產生更緊密的關係,對於人類社會又造成什麼影響。
9-4-2探討強勢文化的支配性、商業產品的標準化與大眾傳播的影響力如何促使全球趨於一致,並影響文化的多樣性和引發人類的適應問題。
9-4-3探討不同文化背景者在闡釋經驗、對待事物和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並能欣賞文化的多樣性。
9-4-4探討國際間產生衝突和合作的原因,並提出增進合作和化解衝突的可能方法。
9-4-5探討當前全球共同面對與關心的課題(如環境保護、生物保育、勞工保護、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媒體、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之間的關連性,以及問題可能的解決途徑。
9-4-6探討國際組織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
9-4-7關懷全球環境和人類共同福祉,並身體力行。
|
居住地方可以是居住的社區或村(里)、鄉(鎮市區)、縣(市)等行政區。
|
|
例如可以分成山上、海邊、農村、都會區加以介紹。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
|
不同地方指不同的社區或不同的村(里)、鄉(鎮市區)、縣(市)。
|
|
例如可以分成山上、海邊、農村、都會區加以介紹。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
|
本學習領域與「環境教育」有關的議題並不僅限於「人與空間」這個主題軸,教學者可以適度加以整合運用。不過,本學習領域對於「環境教育」議題較著重於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係,其他學習領域,包括「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和「綜合活動」,亦各有偏重,本學習領域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提醒學生注意彼此的關連性。
|
|
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交通狀況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
|
「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的生活環境。
|
|
鄉村包括農村和漁村。
|
|
「生活環境」包括自然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的生活環境。交通運輸除了陸上與空中交通運輸之外,不能忽略與海洋、水上有關的運輸方式和工具,例如可教導學生如何「辨別各種船舶的種類與外形」,並探討「漁船、貨船、休憩與觀光用船舶、軍用船舶及港口的功能」。
|
|
可以教導學生蒐集環境(要包括海洋)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污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等),瞭解環境(要包括海洋)遭受的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關係,並著重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
|
應特別注意臺灣的海島特性。
|
|
包括媒體環境。
|
|
例如可以鼓勵學生參與水域生態旅遊活動,體會地方人文風情,並從中學習環境保護與休閒活動平衡共存的解決方式。也可以媒體環境為例做說明。
|
|
盡可能同時論述水域環境和居民生活、經濟活動之間的關係,不過,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人文環境與經濟活動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
|
基於現實上的考量,教科書編者不必依縣市之不同而有不同版本,但應協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協助授課老師取得以當地的古蹟、考古發掘及民俗為主要內容的補充教材。
|
|
每個歷史分期(荷西、鄭氏、清朝、日本、戰後)各舉一個具有重大而久遠影響的事件,並各舉一或二名與該事件有密切關係的人物做較深入的介紹。凡在此一階段編入教科書之事件及人物,盡可能不要在其他階段重複,即使重複也應有詳略及深淺的差異。
|
|
應該包括「海洋文化」,例如不同時期的臺灣先民(如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及其和臺灣文化之間的關係。
|
|
應該特別注意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太平洋中的海島)及其和人類海洋活動的關係。
|
|
設定此一能力指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引導學生反省歷史知識的客觀性與主觀性,並思考「多元文化」(以及價值的多元性)的議題。本學習領域涉及「多元文化」的能力指標不在少數,教學者可以適度加以整合運用。不過,凡以藝術角度切入者,因「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已有所論述,本學習領域可以省略。至於情意層面的陶冶,可以交由「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做進一步的發揮,但要提醒學生注意彼此的關連性。
|
|
此處所謂的「家庭內外環境的變化」,意指家庭人口的增減(生育、死亡、嫁娶)、住居的改變(舉家搬遷、家庭成員既有空間的重新分配)、家庭經濟狀況的改變、整體社會環境的變遷對於家庭的衝擊等。
|
|
某些人類社會,其成員的身分和地位是由血緣和傳統決定(如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印度的種姓制度),個人再如何努力或不作為,也不容易改變其既有的身分和地位,這一類的社會通常「社會流動性」(social mobility)較低。不僅較大規模的社會如此,在若干社會的次級團體或社群中,有時也會有這種情形。設定此一能力指標主要是希望,學生能從「社會流動性」的角度思考影響政府、政黨、社團、企業等團體的「演化與不變」的因素。
|
|
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人類不當的行為對土地、河流或海洋環境及其他生物的危害。
|
|
尤其是流行於臺灣的宗教以及和海洋活動有關的信仰,盡可能納入教材和授課內容。
|
|
關於藝術賞析及美學思維的部分,本學習領域不必著墨,但要提醒學生要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配合學習。
|
|
可以從日常生活、居住地方的時事議題,或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取材。
|
|
此一主題軸,本學習領域所強調的是政治、經濟、法律及社會層面的知能,至於涉及人際互動、人際溝通者,「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會有較多的著墨和活動設計,教科書編寫者和教學者可以省略,但要提醒學生注意彼此的關連性。
|
|
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為例。
|
|
例如因教育或媒體所塑造的刻板印象或灌輸的價值觀念。
|
|
此處的「環境」兼指自然與人文環境而言。舉例來說,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為例,說明我們如何受到其影響,以及如何思辨媒體所傳播之訊息的準確性及主觀性。
|
|
例如因教育或媒體所灌輸的價值觀念。 |
|
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或是勞資衝突為例做說明。
|
|
例如因教育或媒體所塑造的刻板印象。
|
|
教科書只要介紹中央層級的組織即可,教師則可以視需要補充說明當地的地方政府組織。
|
|
儘量以學生生活為出發點,說明遵守校規、交通規則與犯罪(如吸毒、性侵害、竊盜、搶奪、傷害、殺人等)相關之重要法律及生活禮儀等社會規範的必要性及理由。
|
|
例如可以勞資衝突為例做說明。
|
|
例如可以不同型態的政府做為參照(如中國傳統的王朝、近代的德國納粹政府、蘇聯的共產黨政府),分析、比較最高統治者或統治階層獲得統治權的方式以及維護權力的手段有何差異,以及人民在不同政治體制中擁有的權利多寡與權力大小。
|
|
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水產買賣或媒體銷售的活動並分享購買經驗。
|
|
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生物、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態度,並參與河流或海洋環境的維護,如淨灘、淨溪等。
|
|
例如可以藉由工業發展對漁村生態和生活型態的影響,反思「產業與經濟發展宜考量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這個議題。
|
|
例如可以水產相關職業(如養殖業、漁撈業、碼頭工作人員等)為例,說明其工作內容與生活型態,以及彼此之間的關連,並進一步認識國內水產或海洋產業商業活動的運作概況。也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為例做說明。
|
|
在此主要著重於從經濟的角度說明「社會分工」,此外,教師可以藉此進行情意教學,讓學生未來在追求個人財富時也能顧及公眾利益,並回饋社會。
|
|
可以媒體產業為例做說明。又在此除從經濟的角度說明土地、勞動、資本為「生產要素」外,宜將勞動者視為具有尊嚴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
|
|
例如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及行銷。
|
|
可以以政治組織或媒體組織為例做說明。
|
|
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通訊與傳播科技(及媒體)的發展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 |
|
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瞭解科技發展與海洋資源永續發展的關係,或是通訊與傳播科技對於人類生活的影響。
|
|
可以生物科技或通訊與傳播科技為例做說明。
|
|
可以生物科技或通訊與傳播科技為例做說明。
|
|
在此著重於探討濫用或誤用科技的危害,可以生物科技或通訊與傳播科技為例做說明。
|
|
在此著重於探討如何以政策或法令防止濫用或誤用科技所帶來的危害,並讓新科技帶給人類最大的利益。
|
|
在此著重於探討要以法令規範新科技的運用時所可能遭遇的困難。可以生物科技或通訊與傳播科技為例做說明。
|
|
包括大眾傳播媒體。
|
|
包括大眾傳播媒體所傳播的資訊。
|
|
以環境保護來說,可以引導學生蒐集海洋環境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污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瞭解海洋生物、海洋生態和人類生活之間的密切關連,以及海洋遭受的危機及其與人類生存的關係。
|
|
例如可以大眾傳播媒體為例,指出不同的媒體(及報導人)在報導同一人物或事件時所呈現的差異性,並引導學生思考造成這種差異的可能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