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程設計
(1)各校應成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研究小組」,依據本學習領域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考量學校條件、社會資源、家長期望、學生需求等因素,研訂學年課程實施計畫。其內容包括:「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量方式、教學資源」等項目。
(2)課程可依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之個別特質設計教學,或以統整視覺藝術、音樂與表演藝術的學習為原則。統整之原則可運用諸如:相同的美學概念、共同的主題、相同的運作歷程、共同的目的、互補的關係、階段性過程等,連結成有結構組織和美育意義的學習單元;另外「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融入課程的方式也以統整為原則。
(3)課程統整可採大單元教學設計、方案教學設計、主題軸教學設計、行動研究教學設計、獨立研究教學設計等。
(4)設計課程應協助學生在美感、情緒、心智和身體等方面的發展與成長,促進自我概念、關懷生命、發展藝術與文化的理解,實踐藝術於生活中。
(5)應兼顧微觀與宏觀,強調養成欣賞與鑑賞能力,幫助學生溝通觀念和表達情感,鼓勵發展藝術語彙,建立美感觀念,養成審美與展現藝術的能力。
(6)藝術課程與教學應適度融入海洋教育、本土教育、生命教育、環境美育等各種議題,並鼓勵運用媒體教育的資訊科技。
(7)藝術與人文第一階段能力指標統整在「生活課程」中實施。
2.教材編選
(1)教材範圍:本學習領域教材應涵蓋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與其他綜合形式藝術等個別與綜合性的鑑賞與創作,及其與歷史、文化的關係;評價、反思與價值觀的建立;實踐和應用生活藝術及聯絡其他學科等範疇。
(2)基本學習內容要項分述如下:
A.視覺藝術:包含視覺審美知識、媒材、技術與過程的瞭解與應用;造形要素、構成功能的使用知識等範疇。
B.音樂:包含音樂知識、音感、認譜、歌唱、樂器演奏、創作、欣賞等範疇。
C.表演藝術:包含表演知識、聲音與肢體的表達、創作、展演與賞析等範疇。
D.其他綜合形式藝術之鑑賞基本知能等。
(3)教材編選原則:
A.須依據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總綱、本學習領域之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教材內容、教學評量、實施要點等重點。
B.宜考量各地區學生的藝術基本能力、需要、興趣、生活經驗、各校人力與物力資源及本土文化特色等條件。
C.應把握啟發各階段學生藝術美感教育的特質,配合教學策略,讓學生能獲得美學的概念和系統化的藝術學習。
D.教材組織宜注意各階段藝術形式的個別特質,尤其基本概念、藝術與社會文化、藝術與生活環境連貫性的統整,應由具備本學習領域藝術專長教師指導學生學習。
E.教材分量須切實配合教學目標和時數。分量的多寡,可依探究的深入程度、涉及的問題範圍、學習活動的方式調整。
F.教材內容之分析、策略、流程,要具備可行性和實用性,各校教師可自編或慎選教材及規劃精進教材。
3.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強調藝術認知、動作技能、情意、社會責任價值等層面,符合本學習領域之基本理念及課程目標。
(2)教學模式應符合藝術學習與心理原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藝術的意欲,提升美感行為態度,內化於生活的實踐與應用。
(3)教學活動設計以學生為中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美感經驗,宜生動活潑,具創意與創造性。
(4)教學活動安排,宜符合藝術學科學習所應建構概念的邏輯順序。
(5)重視設計補救教學策略,落實素養指標應考慮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並安排可行的補救教學。
4.教學方法
(1)在學習情境方面
教師應營造適合該階段藝術的學習情境,運用軟硬體設備引發學習動機和安排學習歷程,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提升藝術行為層次,如:嘗試、知道、察覺、探索、實作、思考價值態度,並負起學習責任。
(2)在發展技能方面
強調基礎技能展現的重要,教師應提供良好示範,提示重要技能,供學生嘗試、觀摩、理解,並給予充裕的時間和機會,在各種情境中演練實作。尊重學生對藝術主題的詮釋或各種問題解決的方式,對於學生合宜的表現,給予積極、正向的回饋。
(3)在教學概念方面
本學習領域能力指標強調三個主軸(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運用)藝術能力的建立,教材範圍與內容是教師運用藝術四個面向(表現試探、基本概念、藝術與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統整教學,透過教學活動的組織與策略培養學生藝術能力,因此能力指標的三大主軸和教材內容四個面向之間,關連緊密並互為因果。
藝術教學要顧及各階段學生的感受與興趣、能力與經驗、生理發展與學習心理,第一階段(低年級)做自發、自由的嘗試與發現學習藝術的趣味;第二階段(中年級)著重基本、具體和實用概念,建構藝術的基本認知;第三階段(高年級)強調具體美感概念之應用;第四階段(國中)逐漸培養較抽象的概念,並銜接先前的藝術課程與教學。
(4)在培養美感態度方面
著重在培養對美的視覺、聽覺、觸覺、動覺感受與知覺,同時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需求。培養美感的態度上,教師本身應具有藝術專業,熱心、感性、積極、人性、開放的學習指導態度最能影響學生。當學生學習遭遇困難時,要適時介入,鼓勵學生持續努力。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原創性或獨特表現,認同學生互相合作的努力,並給予具體而真誠的回應。
(5)在教學方式方面
教學法須多元多樣、靈活而有彈性,包含各種視覺藝術教學法、音樂教學法、表演藝術教學法等,應充分熟悉教材特性與重點,靈活應用各種教學策略和評量重點,以達成分段能力指標為目的。教學方式以班級經營為原則,可配合年段與其他學習領域,搭配社團、綜合活動、校際觀摩、文化活動等方式實施。
5.教學評量
(1)評量原則
本學習領域教學評量應依據能力指標及教材內容,採用多元評量方式,並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可採實作評量、動態評量、真實評量、檔案評量等方式進行,以呈現學生多元的學習表現。
(2)評量的範圍包括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的學習歷程及成果評量。
(3)評量方法
A.運用觀察是藝術領域中最常用的方式,常與探索、操作、示範、口頭描述、解釋、情境判斷、價值體系等方式一起使用。
B.藝術評量涵蓋認知、動作技能、情意、社會責任等藝術行為,包括知道、察覺、探索、組織、評價、操作、合作與互動等行為層次。
C.評量歷程中將學生各種藝術學習活動表現加以記錄,並應用量化形式資料(如:藝術認知測驗、美感態度量表、表現作品、素養指標測驗等),與質化形式資料(如:觀察紀錄、角色扮演、自學計畫、審美札記、藝術生活規劃等),協助學生達到藝術學習與藝術素養的基本能力。
D.善用其他評量方法,如:問答、問卷調查、軼事紀錄、測驗、自陳法、評定量表、檢核表、基準評量、討論等,確實掌握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