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灣手語課程實施建議如下:
1.臺灣手語課程開始前,學校及教師應了解學生學習起點,選擇合適的教材,實施適性與差異化教學。
2.如學校在同一學習階段開設若干級別之臺灣手語課程,教師應綜合考量學生的文化背景、年齡、語言能力和影響學習的認知因素,並依其適切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具體內涵,進行教學轉化,使教學更符合學生的語言學習進程。
3.課程實施方式及相關配套,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二)教學實施宜掌握學生學習經驗,配合人、事、時、地、物等因素,並得搭配聾人社群的活動與善用語言教學原理和方法,靈活教學。
(三)臺灣手語教師應重視下列各項教學原則:
1.臺灣手語是課堂使用的主要語言。
2.語言理解教學:宜指導學生於學習臺灣手語語句時,能把握主旨要點,並在學習後,能夠表達語句中的意義與重點。
3.語言表達教學:宜把握臺灣手語結構的基本知識,配合各種情境,並結合視聽媒材、線上資料庫等資源進行多元教學。
4.跨文化溝通教學: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教學活動應將文化結合到語言教學活動中,透過教學的活動,學生能理解並熟悉聾人文化。
5.注重團隊合作:教師依教學需要,得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課堂互動,學習彼此經驗,以探索不同的語言結構和情境。
6.學習夥伴關係:隨著學生學習臺灣手語的進程,教師由主導者逐漸轉為促進者,而學生逐漸承擔越來越多的學習責任。
(四)教學時宜設計情境,讓學生可練習對話,必要時可適當加入角色扮演、戲劇表演等活動,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五)教師宜引導並鼓勵學生參加符合手語程度級別的社群活動。透過不同的活動,學生能夠體驗真實的手語情境,學習如何用手語與聾人溝通。
(六)教師可依據學生的程度及需求,基於已修習之學習內容進行統合及加深加廣,彈性調整教材單元之順序,或加入其他相關教材,以提升學習成效。
(七)教學設計應以達成課程目標為依歸,教師應依據教學目標、學生特性、教材內容以及教學環境,運用適切的教學方法。
(八)教學實施宜結合工具書及網路資訊,以擴大學習面向,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之能力。
(九)教師在教學前應擬訂教學計畫、規劃學習活動,並於教學後進行省思,藉以提升教學效能與品質。
(十)課程以實體授課為原則,學校若需採用視訊教學、非同步線上課程或其他方式,應經主管機關同意後實施,並提供相關資源協助。
(十一)學校得考量地區特性、學校規模及不同教育階段之連貫性,聯合各校成立跨校之專業學習社群,進行共同備課、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發課程與教材等,以提升臺灣手語專業知能與學生學習成效。
(十二)課程設計與教學,宜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並能連結學校與家庭的功能,建構出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十三)教師得結合學校整體課程規劃,進行戶外教育,以深化學生與在地文化的連結,落實臺灣手語於日常生活之運用,並透過手語新聞、戲劇、表演藝術、語文競賽、主題論述、議題探究等,學習以臺灣手語創作表達,參與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