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
項目 |
學習階段 |
條目 |
說明 |
A.
語
言
功
能
|
|
I
|
|
包含手形、動作、位置、掌心方向以及臉部表情等組成要素。
|
|
1.數字的表達,例如:個位數、十位數、百位數、千位數等。
2.數量的表達,例如:家中有幾個人、學校有多少學生等。
|
|
1.時間的表達,例如:早上、中午、下午、幾點幾分等。
2.日期的表達,例如:幾年幾月幾日。
|
|
1.代名詞的表達,例如:你、我、他、你們、我們、他們等。
2.手語名字與姓氏的表達,例如:酒窩男、捲髮女、黃、張、王等。
3.親屬稱謂的表達,例如:父母、兄弟姊妹等。
4.體型的表達,例如:高、矮、胖、瘦等。
|
|
常用的社交用語,例如:你好、謝謝、恭喜、明天見等。
|
|
人事物特徵的描述,例如:事物的大、小、輕、重等。
|
|
II
|
|
人事物的動作方式,例如:走得很快、走得很慢、大力地拍打、輕輕地拍打等。
|
|
事件發生的頻率,例如:常常運動、偶爾遲到、從不騙人等。
|
|
個人對事物的喜好與厭惡,例如:我喜歡打球,不喜歡唱歌。
|
|
1.問句的類型,例如:你是學生嗎、電影幾點開始、我們一起去逛夜市好不好等。
2.問句的回答,例如:是,我是學生、2點半、好等。
|
|
事物空間關係的表達,例如:書在桌子上、他放一本書在桌子上、小狗跳上桌子、小朋友走進火車站等。
|
|
1.指令與要求的表達,例如:起立、坐下、大家看我等。
2.建議與勸告的表達,例如:媽媽建議我提早去上學、老師勸我要用功讀書等。
|
III
|
|
1.情緒的表達,例如:他很生氣、他很高興等。
2.感受的表達,例如:他很擔心疫情、他對這次的結果感到很失望等。
|
|
事件不同狀態的表達,例如:弟弟有點生氣、哥哥非常生氣等。
|
|
否定的表達,例如:他今天沒有來學校、他不高,也不胖、他從不打電動遊戲等。
|
|
1.能力、許可、義務、責任等情態的表達,例如:他會開車、他能出席會議、你不應該遲到等。
2.說話者運用表情態的詞彙、臉部表情等來表達對訊息的肯定程度,例如:確定、不確定、差不多等。
|
|
有關時式的表達,例如:含昨天、現在、明天、下週、前年等時間用語的表達。
|
|
IV
|
|
建議和意見的表達,例如:老師建議他學習手語、我反對他當班代等。
|
|
事件先後關係的表達,例如:他去圖書館拿書、他拿書去圖書館等。
|
|
語句間不同連貫與銜接方式的使用,例如:他笑,我也跟著笑、吃飽飯後,我們再一起讀書等。
|
|
空間、時間、人稱指示詞的表達,例如:山上住著一位老人,他以前是位中學的老師。
|
|
進行式和完成式等時貌的表達,例如:開始下雨了、他正在運動、他吃完飯等。
|
V
|
|
情境或狀態改變的表達,例如:天氣越來越冷了、這裡外國人越來越多、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大等。
|
|
事物之間的對比,包括事物相同或不同的表達,例如:弟弟比哥哥重、哥哥和弟弟一樣高、今天的蘋果比昨天的貴等。
|
|
因果關係的表達方式,即某事件造成某種狀態的結果,例如:他打破了玻璃。
|
|
1.條件句的表達,例如:如果努力,就會成功。
2.假設句的表達,例如:假如我有錢,我會買一間大房子。
|
B.
生
活
與
文
化
|
a.
個
人
|
I
|
|
1.個人基本訊息相關用語,例如:手語姓名、年齡、外形特徵等。
2.興趣的表達,例如:喜歡做的事、喜歡的運動等。
|
|
1.家居生活用語,例如:日用品、場所等。
2.生活作息用語,例如:起床、上學、放學、睡覺等。
|
|
1.生活自理用語,例如:吃飯、穿衣、如廁、盥洗等。
2.生理現象的描述,例如:肚子餓、頭痛等。
|
II
|
|
性格特質的表達,例如:活潑、文靜、懶惰等。
|
|
購物用語,例如:買、賣、便宜、貴等。
|
|
1.飲食相關用語,例如:吃、喝、食物、飲料、餐廳等。
2.食物名稱的表達,例如:飯、蔬菜、牛奶、魚、肉、水果、魚等。
3.營養相關用語,例如: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脂肪、澱粉、熱量、均衡飲食等。
|
III
|
|
1.情緒的表達,例如:開心、傷心、憤怒等。
2.心理感受的表達,例如:好奇、驚訝、有信心等。
|
|
1.運動相關用語,例如:慢跑、游泳等。
2.健康相關用語,例如:健康、生病、恢復、接種疫苗、防疫措施等。
3.幸福相關用語,例如:快樂、美好、甜蜜、無憂無慮等。
|
IV
|
|
1.期許的表達,例如:希望某人順利畢業、希望自己學業進步等。
2.夢想的表達,例如: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夢想做什麼事等。
|
|
1.尊重與不尊重的相關用語,例如:尊重、看重、看輕、身心障礙歧視、聾人歧視、性別歧視、對聾人和手語的迷思、性別刻板印象等。
2.促進平等的行為,例如:倡議平權、重視人權、性別平等(含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等。
|
|
1.聾人權利的相關用語,例如:受教權利、工作權利、手語翻譯服務、聽打服務、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等。
2.公民責任與義務的相關用語,例如:納稅、投票、社會參與、社會關懷等。
|
V
|
|
多元文化的表達,例如:青少年文化、客家族群文化、原住民族群文化等。
|
|
1.信念的表達,例如:正向思考、生命關懷等。
2.價值觀的表達,例如:聾人的優勢、金錢觀、人生觀等。
|
|
1.語言與認同的相關用語,例如:尊重語言多樣性、語言的復振與傳承等。
2.文化認同,例如:聾人文化認同、社群的歸屬感等。
|
b.
社
會
與
生
活
|
I
|
|
1.居家環境用語,例如:客廳、餐廳、廚房等。
2.居家活動用語,例如:看電視、吃飯、煮飯等。
3.家庭活動用語,例如:打掃、旅遊、祭祀、拜訪親戚等。
|
|
1.學校生活相關人員,例如:老師、同學、學生、校長等。
2.學校活動之相關用語,例如:上課、下課、考試、運動會等。
3.學校物品與環境的詞彙,例如:桌子、黑板、教室、操場等。
4.介紹啟聰學校與美國高立德大學(Gallaudet University)。
|
|
1.不同天氣之用語,例如:晴天、下雨、颱風、天氣越來越冷等。
2.天氣相關物品的詞彙,例如:雨傘、雨衣等。
3.天氣狀況相關事件之用語,例如:淹水、颱風假、房屋倒塌等。
|
II
|
|
1.不同休閒活動之用語,例如:看書、看電影、逛街等。
2.休閒活動場所的詞彙,例如:電影院、夜市、百貨公司等。
|
|
1.禮貌用語,例如:請、謝謝、不客氣等。
2.生活禮儀相關用語,例如:守時、不遲到、排隊、不大聲喧嘩、手機靜音等。
|
III
|
|
1.各種商店的詞彙,例如:超商、書店、大賣場等。
2.各種機構的詞彙,例如:醫院、郵局、銀行、警察局等。
3.從事活動的詞彙,例如:購物、看病、存錢、報警等。
4.聾人相關活動之用語,例如:聾人電影節、聾劇團表演、聾人文化講座、博物館或美術館手語導覽服務等。
|
|
1.不同節日的詞彙,例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2.不同節日所從事的活動用語,例如:端午節划龍舟、元宵節提燈籠等。
3.不同節慶的活動用語,例如:原住民歲時祭儀、媽祖繞境、聖誕節等。
|
|
1.不同運動的詞彙,例如:棒球、籃球、羽球等。
2.介紹聽障奧運。
3.運動賽事如何調整以利聾人參與,例如:游泳比賽的鳴槍改為燈號顯示。
|
IV
|
|
1.臺灣不同節慶活動之用語,例如:湯圓、粽子、月餅、柚子、月圓人團圓等。
2.臺灣本土不同族群的飲食習慣及食物名稱。
|
|
1.與農業相關的詞彙,例如:種植、收成、運送等。
2.當地的水果與農產品的詞彙,例如:釋迦、鳳梨、稻米等。
|
|
1.與計畫相關的詞彙,例如:規劃、申請、舉辦等。
2.聾人相關活動之用語,例如:聾人電影節、聾劇團表演、國際手語日等。
3.資訊及檢索工具的相關用語,例如:Google搜索引擎、全國圖書目錄查詢等。
|
V |
|
1.身心障礙的相關用語,例如:身心障礙、聾、盲、肢體障礙等。
2.聾人無障礙的相關用語,例如:手語翻譯員、聽打員、導聾犬等。
3.其他無障礙概念與環境之用語,例如:輪椅、點字、無障礙坡道等。
|
|
1.職場相關人員,例如:老闆、同事、下屬等。
2.聾人就業模式與相關法規之用語,例如:薪資、勞工保險、調整就業環境的無障礙設施、《職業安全衛生法》保障、《性別工作平等法》等。
|
|
1.認識與參與聾人相關活動,例如:聽障奧運、聾人電影節、國際手語日、國際聾人週等。
2.聾人組織之相關用語,例如:中華民國聾人協會、世界聾人聯合會等。
3.聾人倡議活動之相關用語,例如:文化平權、融合教育、資訊平權、溝通無障礙等。
|
|
1.法律從業人員,例如:律師、法官等。
2.相關機構之用語,例如:警察局、法院等。
3.常見違規事項之用語,例如:酒駕、闖紅燈等。
4.其他相關用語,例如:法律、刑法、違規、入監、權益等。
|
|
1.醫療從業人員,例如:醫師、護理師、聽力師、語言治療師、社會工作師等。
2.相關機構之用語,例如:醫院、藥局等。
3.常見疾病之用語,例如:感冒、高血壓、心臟病、肺炎等。
|
c.
聾
人
文
化
與
科
技
|
I
|
|
說明詞彙的造詞策略及動機,例如:「棒球」是模擬揮棒的動作。
|
|
與聾人互動時應注意的禮節,例如:引起聾人注意的方式、交談時話語權的輪替方式、眼神注視等。
|
|
1.詞彙的象似性(iconicity),例如:「山」的詞彙與山的形體有高度的相似度。
2.同時性結構,例如:利用雙手手形之相對位置來表達事物的空間關係。
3.臉部表情的運用,例如:疑問句與否定句的臉部表情。
4.語法空間的使用,例如:比較句利用身體左右兩側來表達不同的比較項目。
|
|
1.影響聾人生活型態的數位科技用語。
2.聽覺輔具新知以及語音轉譯軟體等用語。
3.聽覺輔具等相關科學新知之用語。
4.語音翻譯和手語辨識等資訊技術之用語。
|
II
|
|
說明臺灣手語雖源於日本手語系統,但經多年發展後,已成為一個完整且獨立於日本手語的語言系統。
|
|
喜歡參與聾人社群的活動、手語溝通時燈光需充足、聚會離開前的依依不捨等。
|
|
1.手語表達時的臉部表情,例如:疑問句或否定句的臉部表情。
2.眼神注視具話語權輪替的功能。
|
|
與聾人語言與文化相關的影視節目與傳播媒體,例如:公視手語新聞、公視聽聽看等。
|
III
|
|
了解臉部表情在手語中扮演的功能與角色,例如:疑問句與否定句中臉部表情的功能。
|
|
現代科學知識的手語表達,例如:手語新詞彙的研發。
|
|
1.資訊平權的概念,例如:重大事件記者會的手語翻譯與即時字幕、各博物館與美術館手語導覽等。
2.溝通無障礙的需求,例如:大眾運輸系統的電子字幕、電視的即時字幕、手語翻譯員、聽打員、導聾犬的協助等。
3.將聲音裝置轉換成閃光設備,例如:閃光門鈴。
4.聾人就業環境的調整,例如:加裝閃光裝置、字幕設備等。
|
IV
|
|
1.聾人在談話現場時,需要做的調整與改變,例如:座位的配置、燈光是否充足等。
2.聾人及手語如何成為文學的題材以及影響文學創作的形式,例如:聾劇團的戲劇表演、手語詩的創作、電影或小說中包含聾人的角色等。
|
|
聾人參與或以聾人為主題的戲劇與電影作品,例如:《悲憐上帝的女兒》、《明晴學園的寂樂青春》等。
|
|
關於聾人的藝術創作,例如:手語詩、有關權利被剝奪及自我肯定的藝術作品等。
|
V |
|
「聾」可能帶來的價值與益處,例如:手語的溝通讓大家了解人類的溝通方式不限於聽覺系統;聾人文化有助於更多元文化的建構;高立德大學的空間設計與配置,也可運用在一般學校,建構更友善的聾人學習環境。
|
|
比較聽人文化與聾人文化的差異,例如:溝通時的眼神注視、視訊與即時通訊軟體的使用等。
|
|
與聾人相關的網路產業現況與趨勢,例如:手語視訊翻譯服務。
|
|
1.使用數位科技觀念與道德責任,例如:使用語音或視訊錄製軟體前,需告知當事人。
2.科技對聾人語言與文化發展的利弊,例如:視訊軟體或影音平台有利於手語與聾文化的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