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內容取材
國民小學、國民中學、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三個教育階段的英語文教材,雖有各自的階段性特色,但在學習架構上仍有很大的共通性,且強調階段之間的連貫性,以反映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語文領域-英語文教材規劃的整體性,並於教材呈現時,融入科技資訊等多元媒體素材。就學習內容而言,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階段教材選取的考慮面向及取材重點,簡要說明如下。
1.主題與體裁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英語文教材共分六冊,每冊6-8課為原則。課文長度可依文體選材彈性處理,字數不另設下限與上限。課程應符合趣味化、實用化及生活化的原則,並適度納入本土教材。教材所涵蓋的主題層面宜多元,以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主題以及可以與世界接軌的文章,如家庭、學校、食物、動植物、節慶習俗、職業、旅遊、運動、休閒等為主要內容,並熟悉及應用職場相關常用之體裁或文本,儘量呼應前揭核心素養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互動能力;引導學生了解時代潮流,涵詠現代公民的素養,為未來參與社會及成為世界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教材編寫及活動設計亦應多樣化,並融入各種不同的體裁,如歌謠、韻文、賀卡、便條、書信、簡易故事、幽默短文、短劇、謎語、笑話、卡通、漫畫等(詳參附錄三)。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之英語文課程除延續國民中小學的各種主題,適時重複相同主題,但進行更宏觀的介紹或更深入的探究,搭配各項主題做知識上的探討,以英語文為媒介擴展新知。同時,融入各相關議題,以引導學生了解多元觀點,培養邏輯思考能力,協助學生開發潛能,並奠定學術研究或專業技能之基礎。
各學習階段有關各族群或各國文化與習俗相關之主題及教材內容,其表述應務求正確、妥適。
2.溝通功能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階段,除了日常社交取向的溝通能力外,宜加強訊息導向、任務導向的相關溝通能力,例如提出問候、感謝、道歉、要求或提問、詢問資訊、提出建議、回應、描述事物或動作等(詳參附錄四)。
3.語言成分
(1)語音:複習並提升字母拼寫與讀音的關係、重音、語調、節奏、朗誦等技能之精確度。
(2)詞彙:教材內生字盡可能選用常用3,500字,依字頻高低,循序漸進,優先採用頻率較高的字彙。
各冊單課的生字數量多寡可以有彈性,但原則上第一、二冊每冊的生字總量不宜超過300字,第三、四冊每冊的生字總量不宜超過350字,第五、六冊每冊的生字總量不宜超過400字。
各教學單元的新字詞,可依其在該單元的重要性,區分為「應用字彙」和「認識字彙」。二者的界定如下:凡是出現在每課主教材課文的新字詞,皆應列為「應用字彙」或「認識字彙」,二者的區隔主要是以該字詞在理解課文的重要性而定。若該字詞與該課主題關係密切、攸關課文的了解且為常用字詞者,則歸為「應用字彙」;反之,則歸為「認識字彙」。惟「認識字彙」若於之後不同課別出現,且與該課主題關係密切,攸關課文內容的了解,此時,則列為「應用字彙」。教授「應用字彙」時,學生必須了解其字義、聽懂讀音,同時須能在書面或口頭溝通中正確拼讀書寫,並在適切的語境中使用該字詞;在「認識字彙」部分,學生只要了解字義、聽懂讀音,以幫助了解文句語意,不必會拼寫或運用於書寫及口語溝通中,教師實施學習評量時,應謹守此分際。
成語及片語是數個單字組合在一起的慣用語,可視為一個廣義的字詞,教學、評量時,皆應將其當成一個語意的單位,切勿將其拆解成個別的單字而做過度的解釋或測驗,引導學生將成語及片語視為一個字詞單位,方能有效學習與運用。
(3)文法句構:英語文課程所介紹的句型及文法觀念,宜讓學生透過有意義的情境了解語意,進而建構語言規則並熟悉句型的使用方式與時機。以基本常用之文法為主,並特別注意循序漸進、螺旋向上的原則。無須納入冷僻、抽象之文法知識。
(4)篇章:語言的學習,除了屬於基礎語言成分的語音、字彙、片語及文法句構外,也需要學習對話、段落、短文、書信、甚至故事等的文本結構,即一般所謂的discourse,中文翻譯為「言談」(特別是指口語)或是「篇章」(特別是指文本或書面語),以「篇章」通稱之。
閱讀段落時,除了應該理解其體裁及主題外,也應該能判斷主題句及總結句,分析段落發展模式,進而學習如何有條理地鋪陳文章,以確保段落間的關聯性與連貫性。
(二)教材編纂原則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英語文教科用書是一種綜合性的教材,宜兼顧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的培養,並以漸進、累積、反覆的教材編纂原則,貫穿、銜接國民小學、國民中學的英語文學習。
1.呼應課程綱要:編製教材宜參考綱要所列學習重點及附錄主題、體裁及溝通功能,以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英語文之課程目標。
2.以學生為中心:教材的編製以學生的興趣及需要為依歸,內容應實用、淺顯、生動活潑且有趣。
3.語言技能重於語言知識:語言知識固然是必備的基礎,但在簡易的說明之後,教材應提供生活化的情境,並融合主題、句型結構及溝通功能,宜設計多元的溝通式活動,以增進學習語言的興趣並培養基本的溝通能力。
4.融合聽說讀寫: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階段除了聽力、閱讀外,也應精進說與寫兩種表達能力,落實以英語文進行日常生活基本溝通的目標。
5.循序漸進,螺旋向上:學習內容之編纂時應謹守「循序漸進、由簡而繁、適時重複出現複習或加深加廣」的原則,不必一次便窮盡該素材的所有面向,例如,某單字可先以認識字彙出現,日後才提升到應用字彙的位階;單字的介紹,也可先呈現其基本語意,繼而再出現其進階的定義;同樣地,同一句型結構亦可先呈現核心句型,爾後才介紹衍生、較複雜的結構或用法。教過的字詞與句型結構,宜在後續課次大量反覆出現,並於不同情境的文章或對話中充分練習,以增加學生的熟稔度,並藉此強化學生的語感。
6.文本應具範本特質:閱讀選文應力求主題明確、結構完整、脈絡鮮明,以配合各種閱讀技巧及寫作技巧的介紹。對話教材,應力求內容及語句的真實性,並符合口說英語的特質,長度不宜過長,以利學生容易熟稔、靈活組合應用。
7.內容兼顧差異化教學與適性學習:面對各階段學生日益兩極化的英語文能力,教科用書宜提供難度不同的素材、教學活動,以利教師彈性運用,進行差異化教學,符合學生不同的需求。
8.以多元方式呈現素材:除了傳統平面教材外,宜善用現代科技,發展搭配學習內容之多媒體素材,提高學習動機,強化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