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容主題 |
學習內容 |
主題設計參考素材 |
A.事物變化與生命成長現象的觀察與省思
|
A-I-1
生命成長現象的認識。
|
●透過系列的觀察活動或是種植與養殖的過程,知道生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與養分(食物),並會珍惜與關愛生物。
●透過紀錄或資料的蒐集,覺知自己成長與進步情形(如:學習、生活知能、身體成長等),並進一步珍愛生命。
|
A-I-2
事物變化現象的觀察。
|
●由系列的觀測資料,說出一個變動的事件(如:植物、動物成長的歷程、天氣的變化學校環境的變化等)。
●了解生活中的情境變化(如:入學、轉學、搬家、家庭關係、生活環境、生老病死的生命變化等)可能會改變生活,當無法適應變動時,能主動尋求或願意接受協助。
|
A-I-3
自我省思。
|
●知道自己不足之處(如:學習方法、待人接物、情緒管理等),在主動尋求協助或接受他人的指導後,用自己的力量完成工作或任務。
●了解自己的正向想法與負向想法,思考可能的結果。
|
B.環境之美的探索與愛護
|
B-I-1
自然環境之美的感受。
|
●比較不同植物間、動物間的外形及其生活環境的異同,覺察到動植物的外形特性,有利於其生存,要尊重與愛護。
●透過實地探索與觀察,發現並分享自己生活環境中生物及自然景觀的特色與美妙之處(如:山川、海洋的壯闊、動植物的顏色、形狀、姿態、變化,或大自然的時序之美等),並尊重與自己不同的看法。
|
B-I-2
社會環境之美的體認。
|
●透過實地探索,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認識住家、學校或商店等場所之人物、位置、方向及交通。
●探索住家及學校附近的環境,藉由接近自然,感受生活環境中生物及自然景觀的特色與美妙之處,進而採取關懷自然與生命的行動。
●於在地文化的脈絡中,發現與認識藝術(如:社區或家鄉的藝術工作者等)。
●透過實地探索或參與過的社區活動(如:節慶活動、展演活動、休閒活動等),發現並分享人文環境的特色(如:族群與文化、在地與產業文化、傳統文化、當代文化、他國產物等),感受其差異、多樣及美妙之處,學習欣賞事物之美與尊重不同的看法。
|
B-I-3
環境的探索與愛護。
|
●覺察到人類的行為(如:亂丟垃圾、浪費水資源、過度使用塑膠袋等)會造成環境問題,影響我們的生活與健康。
●從實踐活動中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進而養成不浪費資源或破壞環境的行為與習慣(如:使用環保餐具、資源回收、確實做好垃圾分類與減量、回收吹泡泡水、使用回收紙張做美勞創作等),並愛護環境。
|
C.生活事物特性的探究與創新應用
|
C-I-1
事物特性與現象的探究。
|
●以感官觀察或動手操作,比較物體具有的特徵(如:顏色、大小、形狀、明暗、輕重、軟硬、粗細、聲音、氣味等)。
●察覺物體有些屬性會因某些原因而發生變化(如:觀察天氣現象,覺察冷熱以及陰晴等受到太陽、風、雲、雨等變化的影響;觀察影子的長短變化或方向與太陽有關等)。
●從現象的變化中推想原因,並進行試驗(如:吹泡泡、玩磁鐵、利用風或水的特性玩遊戲或製做玩具等)。
●透過實地調查、器物探究或遊戲,覺察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有一定的方向。
●知道環境中存在各種聲音,有樂音、有噪音。
●覺察經由光、色彩及聲音可透露很多訊息。
●對情境進行多面向的觀察後,將訊息做有意義的組合。
|
C-I-2
媒材特性與符號表徵的使用。
|
●透過各種媒材的操作與探索,覺知與辨識不同媒材的特性(如:自然物與人造素材之色彩、形狀、質感、聲音等)。
●觀察與比較物體的形狀、幾何圖形、模型、樓房的高低、以及各種動物的活動空間等有關造型的特徵及其差異。
●探索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以視覺、聽覺、動覺的表現方式,加以回應、模仿及創作。人、事、物的視覺元素有線條、色彩、空間、質感、造型、形態等;聲音特性有高低、長短、強弱、快慢等;動作元素有身體部位、動力/時間、空間和關係。
●透過唸謠、律動、歌唱、演奏等活動,探索與感受聲音,體驗音高、基本節奏、速度(如:行板、快板、慢板)、力度變化(如:大小聲)等,進而使用圖形、線條、肢體動作、具體實物等表現聲音。
●透過暖身、專注、放鬆、想像、創意、信任、團隊合作等活動,探索與開發感官和知覺;運用語言傳達、肢體動作、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理解自己、他人與環境的關係。
|
C-I-3
探究生活事物的方法與技能。
|
●練習探究的技能(如:觀察、比較、預測、測量、資料蒐集、記錄、表達、操作、探訪等)。
●在各項學習活動中(包括各項重要議題的探究),透過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擬,表達感受、想法或練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將圖書、歌曲、故事和探索主題結合,進行角色扮演、情境模擬或布置。
|
C-I-4
事理的應用與實踐。
|
●收集生活中的物件、喜愛的音樂、自己的作品和蒐藏品,進行人物裝扮、生活空間裝飾以及生活美化。
●應用學到的知識與方法(如:規劃自己的休閒、學習、家庭、社區活動等)。
●學會正確、安全、有效使用工具或道具的方法(如:剪刀、鉛筆、顏料、膠帶、雙面膠、黏著劑、樂器、布景等),以從事自我表現或藝術創作等活動,美化自己的生活。
|
C-I-5
知識與方法的運用、組合與創新。
|
●認識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如:剪刀、掃把、抹布等),學習操作並注意安全。
●尋找合適的材料,製作生活器具(如:相框、花器、置物盒等)。
●利用周遭可取得的物品或材料(如:石頭、樹枝、樹葉、花瓣、黏土、紙張、磁磚、棉線、毛根、回收物品等),進行各種遊戲、想像活動、角色扮演或藝術表現。
●在各項學習活動中,適時融入各項議題的探究(如: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等),並以創作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嘗試用視覺、聽覺、動覺或其組合的創作形式(如:運用合適的語彙、文字、數字、圖畫、圖表、歌唱、音樂、肢體動作、即興戲劇、舞蹈或烹飪等),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從中獲得喜樂。
●能用身體或樂器為樂曲伴奏,運用聲音、實物及肢體動作,進行遊戲性的即興創作(如:創作性戲劇、創造性舞蹈、塗鴉遊戲、生活物品藝術創作、童謠唸謠創作等),享受過程中的樂趣。
|
D.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合作
|
D-I-1
自我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
● 在班級中自我介紹(如:自己長相、體型、喜歡做的事等)。
●觀察與分享家中成員、家人工作、家人喜好、家人互動情形。
●從探索活動中,覺知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如:外貌、個性、喜好、興趣、專長、想法、生長環境等)。
●分辨自己與他人的異同,不以單一的標準評斷他人,進而彼此了解、接納與肯定。
●體察人我關係,認識自己在不同群體中扮演的角色(如:家庭中的我、班級中的我等)。
●透過學習活動(如:整潔工作、幫助別人、植物的種植、泡泡水的處理等),感覺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環境間的相互關連性。
|
D-I-2
情緒調整的學習。
|
●探索自己和他人相處的情形與情緒表現,覺察或改善自己的情緒行為。
●與人分享生活中喜怒哀樂的事情。
●了解不同活動情境的需要(如:競賽活動、環境佈置、整潔活動、服務活動等),展現自己的特色與長處以達成目標或協助完成任務。
●知道使用負面語言和不友善的態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當自己對別人有不合宜的行為與態度時,能夠表達歉意。
|
D-I-3
聆聽與回應的表現。
|
●對方說話時,眼睛能看著說話的人,並且不打斷對方的談話。
●能以肢體動作回應別人所傳遞的訊息(如:眼神、點頭等)。
●能以口語確認對方的意見或想法是否和自己聽到的意思相同(如:你剛剛說……;我聽到你說……等)。
●能以合適的音量、聲音表情、語句或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
●遇到聽不懂的事情時,以合宜的方式表達(如:舉手發言、等對方說完再發問等)及使用合適的語句發問(如:「我聽不懂,可以再說一次嗎?」、「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等)。
●以真誠的態度讚美他人的特色與優點並能具體說明(如:你的作品顏色好豐富、你報告的聲音很清楚等)。
●在探索、討論、展演、創作中,學習與他人分工合作,完成工作任務與作品,並能欣賞自己和他人對於作品的貢獻(如:你設計的花邊很特別、我把地掃得很乾淨、你的辦法很好等)。
|
D-I-4
共同工作並相互協助。
|
●在各種共同學習活動進行前,在教師的引導下,約定並理解任務目標、做事的方法及合作的方式。
●在各種共同學習活動時,運用語言、文字、圖像、肢體進行溝通。
●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能以適當的方式,尋求同學或教師的幫忙,練習說出自己的困難(如:我這裡不懂,你可以教我嗎?)。
●遇到同學拒絕幫忙時,能繼續尋求其他人的協助;遇到自己無法幫忙時,能以合適的方式拒絕,並說明原因。
●發現同學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能以適當的口語詢問(如:你是不是這裡不會?你需要我幫忙嗎?等)。
●看到同學有困難時,能在安全的情況下提供協助(如:提供自己做法或想法、將情況趕快告訴大人與教師等)。
●遇到意見不同時,試著找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處理方式(如:輪流、說明理由、表決等),如果無法達成共識,學習尊重不同的意見或尋求教師的協助。
●在各種學習活動中,體會很多事必須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完成。
|
E.生活規範的實踐與省思
|
E-I-1
生活習慣的養成。
|
●保持生活空間的整潔與舒適,並能處理自己生活起居的相關事務(如:起床與就寢、梳洗、飲食、衣服穿脫、準時上學與回家、完成作業等)。
●覺察生活中的危險情境,包含家庭、學校和社會上的環境設施,以及自然與人為災害/傷害等,預防危險的發生(如:安全的使用遊樂器材、走廊不奔跑、偏僻角落不逗留、小心陌生人/身邊人的誘惑、災害發生時的避難逃生等),採取適當的方法保護自己。
|
E-I-2
生活規範的實踐。
|
● 辨別生活中能做或不能做的事,理解生活規範和活動規則訂定的理由。
●了解日常作息規範(如:上學、放學、上課、下課、遊戲、用餐、完成作業、使用3C產品的時間等),並願意遵守。
●在不同的情境與場合中,考慮他人的感受,展現合宜的行為與態度(如:有禮貌、肯做事、負責任、與人合作等)。
●養成欣賞展示及演出時的基本禮儀與態度(如:守時、穿著整齊、安靜、發掘其優點等)。
●探究生活中應對進退、待人接物的禮儀(如:會主動以微笑和友善的態度與人招呼及互動、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等禮儀用語等),並展現適切的行為。
●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方法,經營自己的生活(如:健康的飲食與作息、美化生活的環境、改善人際關係等)。
|
E-I-3
自我行為的檢視與調整。
|
●透過各種工具記錄與檢核自己生活習慣實踐的情形。
●在師長的協助下,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法,調整生活習慣。
|
E-I-4
對他人的感謝與服務。
|
●能對生活中有助於自己的人、事、物表達關心與感謝,或提供自己能力所及的幫助(如:對為我們服務的人表達感謝、維持環境的整潔、尊重生命等)。
●從各種服務及助人的事例中,學習幫助他人的方法(如:送受傷同學去保健室、陪老人過馬路、捐發票等)。
●在生活中體驗助人的感受,並分享經驗與心得。
|
F.自主學習策略的練習與覺察
|
F-I-1
工作任務理解與工作目標設定的練習。
|
● 在各種學習活動中能接收重要的訊息,並知道要完成的工作重點。
●對於所要探究的問題或於生活中要實踐的工作,能練習擬定目標。
|
F-I-2
不同解決問題方法或策略的提出與嘗試。
|
●在學習活動中能勇於提出想法、問題及做事策略。
●能利用各種資源或參考他人意見,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學習活動中願意嘗試不同的做事與探究事物的方法。
|
F-I-3
時間分配及做事程序的規劃練習。
|
● 對生活中要實踐的事情或學習活動的程序進行規劃的練習。
●對所要完成的事情進行時間分配的練習。
●判斷事情的重要性及完成工作的先後順序,進行適當的規劃。
|
F-I-4
對自己做事方法或策略的省思與改善。
|
● 完成工作後會使用工具(如:檢核表、生活日記、學習紀錄等),檢視自己的做事方法。
●提出並與人分享完成工作的有效方法或策略。
●事情未達成預定目標時,能透過自我檢視或與他人討論,提出改善的做法。
●工作中遇到困難的事情,能探討困難的原因,嘗試解決而不中途放棄。
●透過省思,調整做事的方法並加以練習。
●找到激勵自己能持續完成工作的方法(如:從簡單的事開始做、分段完成、找到夥伴相互支持、獎勵自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