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依據課程目標、教學綱要、學生能力與教學資源,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成教學的預期成效 。在教學過程中宜注意「同時學習」原則,不僅要達成各單元的認知及技能目標,也應培養學生的敬業 精神和職業道德;更應運用多元、靈活、彈性的課程教學法,以學生為學習中心,達到有效教學,並健 全國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
(一)語言性教學方法
1.講授法︰包括講述、講解、講讀、講演、講評五種方式。
2.提問法:又稱回答法 ,是通過師生交談以傳播和學習知識的方法。
3.讀書指導法︰指導學生獨立閱讀,能提出問題,摘要重點,進而提升自學能力。
(二)直觀性教學方法
1.演示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實物或教具進行演示。
2.參觀法︰結合所學的內容,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或相關場所。
3.欣賞法︰融入影片欣賞、媒體、數位資訊等學習。
(三)實踐性教學方法
1.練習法︰以形成學生的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等實際訓練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
﹙1﹚口說練習:藉由口語表達,培養摘要能力。
﹙2﹚作文練習:以聽說讀寫的綜合呈現,達到認知、技能及情意等行為目標。
2.發表法:引導學生參與老師設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發掘自我的真正感受和個人價值觀,使個人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3.科技資源的應用:以數位科技資源為媒介,訓練學生「做中學」,發現並解決問題。
(四)研究性教學方法
研究性教學方法,具有探討、商榷、深化的特點,是以學生集體討論或自我發現等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
1.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針對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教學方法。
2.發現法:藉由學生過去的經驗或是概念重新組織以獲得新的認知。主要教學方式是藉由問題討論,引導學習者從舊認知架構中衍生、擴充,從而建立新知。
3.自學輔導法:藉由課後思考性題目,讓學生能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以培養靈活的思辨力,提 升素質,拓展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