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實施
健康與體育領域可考量其學習階段、學習內容和師資結構、專長,彈性實施領域教學或分科教學。若採取健康與體育分科教學,於每學期中,各校應視課程實施及學生學習進度之需求,規劃並進行領域課程統整之教學,讓學生從多元觀點探討健康與體育相關的現象與問題。
(一)教學準備與支援
1.教師應於每學期開學前做好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教學規劃,並準備教學所需資源及相關事項。
2.組織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群進行共同備課,於課前分析授課班級學生之身心健康與運動表現,聚焦討論並規劃符合學生需求之健康與體育的教材教法。
3.適切分配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之器材、設備與場地,並考量地域性、季節性,研發體育課程之雨天備案。
4.體育科之各學習內容主題均應教授,以促進學生均衡發展,惟「挑戰類型運動」、「競爭類型運動」、「表現類型運動」各學習主題下之次項目可考量不同學習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學校場地設備及師資專長因素,彈性調整實施節數。
5.水域休閒運動得視學校鄰近環境資源情形彈性選擇實施;設有游泳池學校,應教授游泳課程,未設有游泳池學校,宜安排游泳校外教學,游泳教學之實施在國小教育階段中亦得同時調整其學習階段。
(二)教學策略與方法
1.為使學生能適性學習,應依據學生多方面的差異,包括年齡、性別、族群、地區、學習程度、學習興趣、多元智能、身心發展、身心障礙、族群文化與社經背景等,規劃多元的分組合作學習,採用多元的學習策略與教學模式,並可安排普通班與特殊類型教育學生班交流之教學活動。關於身心障礙學生之學習,應考量其身心狀況及學習需求,規劃適合之教學活動,以促進特殊需求者之健康。
2.因應學校健康促進活動、校內外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規劃健康教育與體育教學活動,為學生營造不同情境的學習機會,將學生課室之健康與體育學習,延伸至家庭、學校與社區等生活場域,建立支持健康的環境,並能有戶外活動體驗或服務學習的經驗。
3.教學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與互動,並提供機會,使學生能在生活中落實健康的生活型態。
4.將生活技能融入健康教育教學,透過有效的教育途徑,使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作決定的能力;而願意自發的、公開的承諾,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提升自我效能,並展現出對自身健康有益的行動力。
5.運用多元的健康教育教學方法,如健康促進合作學習、食品選擇情境模擬、環境體驗學習、安全環境探究教學、具個別差異的健康行動計畫,以支持健康教育教學生活化。
6.採用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方法、模式或策略,以確保學生之學習效率,如:樂趣化體育教學、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摩斯登(Mosston)教學光譜、運動教育模式、動作教育模式、體適能教育模式、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分站教學及其他。
7.透過分段或連續步驟的解說與示範、練習與回饋,結合生活經驗與基礎技能的學習,以協助學生習得運動技能與促進運動參與,並養成終身學習與終身運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