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實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依據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或學生學習表現,採用適合的教學模式或教學策略,使其學會如何自主學習,以支持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有效學習與適性發展。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課前充份的教學準備,選用多元且適合的教學模式與策略,以學生為主體,落實自主學習、互動對話以及參與共好的教學理念。
(一)教學準備與支援
1.教師應於每學期開學前做好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教學規劃,並準備教學所需資源及相關事項。
2.組織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群進行共同備課,於課前分析授課班級學生之身心健康與運動體能的表現,聚焦討論並規劃符合學生需求之健康與體育的教材教法。
3.適切分配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學之器材、設備與場地,並考量地域性、季節性,研發體育課程之因應方案。
(二)健康與護理的教學實施
因應學校健康促進議題活動之推動,配合學校行事規劃健康與護理教學活動,將學生課室之健康學習延伸至家庭、學校、社區與地區等生活場域,建立支持健康的環境。
1.使學生適性學習,應依據學生多方面的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學習程度、學習興趣、多元智能、身心特質、身心障礙、族群文化與社經背景等,規劃多元的同(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及差異化教學模式,及提供符合不同需求的學習材料與評量方式,且應避免產生性別、文化、族群、社經背景隔離之問題。
2.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與互動,並提供機會,使學生能在生活中落實健康的生活型態。
3.運用探究教學、合作學習、情境學習、體驗學習與差異化教學等多元方式,以支持健康與護理教學活化。
4.技能培養教學,透過有效教學策略,使學生學會批判性思考、作決定的能力,而願意自發的、公開的承諾,培養學生的健康能力、提升自我效能,並展現出對自身健康有益的行動力。
(三)體育的教學實施
為使學生適性學習,教師應依據學生多方面的差異,包括年齡、性別、學習程度、學習興趣、多元智能、身心特質與族群文化等,規劃適性分組、採用多元教學模式及提供符合不同需求的學習材料與評量方式等,並可安排普通班與特殊類型教育學生班交流之教學活動。
1.善用教學模式、回饋與班級經營技巧,使體育課能流暢的進行,並讓學生具備高比例的有效學習與身體活動時間。
2.採用多樣化的體育教學方法、模式或策略,以確保學生之學習成效,例如:樂趣化體育教學、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摩斯登 (Mosston) 教學光譜、運動教育模式、動作教育模式、體適能教育模式、個人與社會責任模式、分站教學及其他。
3.規劃多元的分組合作學習及差異化教學模式,學生分組能根據需要而融合不同年齡、性別、族群、學習程度、身體發展差異或身心障礙的學生之學習,應考量其身心狀況及學習需求,規劃適合之教學活動,以促進特殊需求者之健康。
4.配合校內外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營造不同情境的學習,提供學生自己做決定之機會,並能有戶外活動體驗或服務學習的經驗。
5.透過分段或連續步驟的解說與示範、練習與回饋,結合生活經驗與基礎技能的學習,以協助學生習得運動技能與促進運動參與,並養成終身學習與終身運動習慣。
6.體育科之各學習內容主題均應教授,以促進學生均衡發展。惟「挑戰類型運動」、「競爭類型運動」、「表現類型運動」各學習主題次項目可考量不同學習階段學生身心發展需求、學校場地設備及師資專長因素,彈性調整實施節數。
7.水域休閒運動得視學校鄰近環境資源情形彈性選擇實施;設有游泳池學校,應教授游泳課程,未設有游泳池學校,宜安排游泳校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