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內容取材
第二外國語文教材雖具各自的特色,但在學習架構上有很大的共通性,編寫時應注意課程的銜接,以期反映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語文領域-第二外國語文教材規劃的整體性。在兼顧教材內容的時代性及前瞻性的前提下,簡要說明各級別教材選取所需考慮的面向及取材重點。
1.主題與體裁:
第二外國語文課程應符合生活化、實用化、趣味化的原則,並適度納入本土議題。教材主題宜多元化,以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主題以及可以與世界接軌的文章, 如自我介紹、家庭生活、學校活動、飲食文化、節慶習俗、購物、職業、旅遊、運動、休閒等,並儘量呼應前揭核心素養的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互動能力;引導學生了解時代潮流,涵詠現代公民的素養,為未來參與社會及成為世界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礎。教材編寫及活動設計亦應多樣化,並融入各種不同的體裁,如歌謠、韻文、賀卡、便條、書信、簡易故事、幽默短文、短劇、謎語、笑話、卡通、漫畫等。第二外國語文課程也應搭配各項主題做知識上的探討,擴展新知,引介他國觀點;同時融入各項議題,引導學生了解多元觀點,培養邏輯思考能力,協助學生開發潛能,並奠定學術研究或專業技術之基礎。
各學習階段有關各族群或各國文化與習俗相關之主題及教材內容,其表述應務求正確、妥適。
2.溝通功能:
第二外國語文課程針對 Level-1,應以一般人際溝通的基本語言能力為主,包括日常交談、社交活動。依其功能可分為問候、感謝、道歉、同意、請求、問路、打電話等類別。進入 Level-2 之後,應循序增加訊息及任務溝通功能。如,描述事物的功能及現象(增減、數量、方位、動作)等資訊表達能力。任務導向溝通功能則包括:提出要求或問題、詢問資訊、徵詢或提出建議等,視實際需要,進行書面或口語的溝通。
3.語言成分:
(1)字母
a.日語:教材中日語字母教學包括平假名、片假名及漢字的辨識與書寫,宜列為最基本的學習內容,應在 Level-1 完全精熟。
b.歐語:教材中歐語字母教學包括印刷體大小寫及連續體大小寫,但平日的書寫仍以印刷體為主。教師書寫黑板或批改習作,亦儘量採用印刷體,降低學習負荷。字母為第二外國語文學習的基礎,印刷體大小寫字母的辨識與書寫,宜列為最基本的學習內容,應在 Level-1 完全精熟。
(2)語音
a.日語 :
(a)Level-1,除了單音的聽辨、仿說之外,發音教學應重視清音、濁音、半濁音、拗音、促音、長音之正確發音,以及長短音、高低音、語調之辨識,並適時融入單字及短句練習活動。教師應善用日語字母特殊性,讓學生熟悉假名與發音的對應關係,並能主動看字讀音。
(b)Level-2,應持續複習,以期學生不但能看字讀音,並能聽音書寫。
(c)Level-3,仍應適時複習,確保學生嫻熟拼音讀字,尤其著重外來語之識讀能力,以提升其字彙學習效率。Level-4,能聽辨他人語音、語調的情緒意涵, 並作適切表達回應。
b.歐語 :
(a)Level-1,除了單音的聽辨、仿說之外,發音教學應重視音與音的組成、音節、重音、連音(法、西)、長短音(德)、語調等練習,並將歐語的基本語音適時融入單字及短句練習活動。教師應善用歐語字母特殊性,讓學生熟悉字母與發音的對應關係,並能主動看字讀音。
(b)Level-2,應持續複習,以期學生不但能看字讀音,並能聽音拼字,協助詞彙拼寫。
(c)Level-3,仍應適時複習,確保學生嫻熟字母拼讀,提升詞彙學習效率。
(d)Level-4,能聽辨不同地區語音、語調的語意內涵,並作適切表達回應。
(3)詞彙
a.編纂原則:第二外國語文課程屬於語文學習的起始階段,教材編寫使用的詞彙宜適度界定,以免各版本教材所選用的詞彙差異過大。因此本課程綱要建議各語種建立自己的參考詞彙表,綜合彙整並建立電子詞庫及詞頻表後,參考第二外國語文最常用詞彙,最後再依我國學生的認知能力、生活經驗、第二外國語文學習目標及外語學習環境等因素,加以篩選調整完成。為了使教材編寫具有彈性空間, 教材編纂時,亦可視其必要性斟酌選用本表以外的詞彙。
b.詞彙數量:
(a)Level-1,建議習得 300 個字詞。
(b)Level-2,建議習得 600 個字詞,並能應用於聽、說、讀、寫的日常溝通中。
(c)Level-3,教材內生字,盡可能選用常用 1000 字詞,依詞頻高低,循序漸進, 優先採用頻率較高的詞彙。
(d)Level-4,教材則可適度選用 1500 字詞左右。
c.詞彙類別:Level-1、2、3、4,各教學單元的新字詞,可依其在該單元的重要性, 區分為「應用詞彙」和「認識詞彙」。二者的區隔主要是以該字詞在理解課文及練習活動的重要性而定。若該字詞與該課主題關係密切、攸關教材內容的了解且為常用字詞者,則歸為「應用詞彙」;反之,則歸為「認識詞彙」。
d.導入原則:各冊單課的生字數量不宜差異過大,以符合學習的原則。各階段導入詞彙數量請參照表 2。教材選文需自然、適切,避免造成學生的學習負擔。
e.詞彙教學:教授詞彙時,對學生於字詞掌握、精熟程度的要求上應略有不同。「應用詞彙」部分,學生必須了解其字義、聽懂讀音,同時須在書面或口頭溝通中正確拼讀書寫,並在適切的語境中使用該字詞。而「認識詞彙」部分,學生只要了解字義、聽懂讀音,以幫助了解文句語意,不必拼讀、書寫或於口語溝通中運用該字詞(至多僅作為口語練習之用),教師實施學習評量時,宜謹守此原則。
(4)文法句構
第二外國語文課程所介紹的句型及文法觀念,應以基本常用者為主,讓學生透過有意義的日常情境了解語意,結合句構與溝通功能,教材不僅介紹句型結構,緊接其後應設計各種豐富情境、實用的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中,自然而然使用該句型或文法觀念,才是文法句型教學的目標。編纂時, 句型結構的呈現應循序漸進、由簡而繁,並應考量教材情境的趣味性與實用性。
Level-1,僅止於簡易、常用的句型結構,避免文法概念的介紹。
Level-2,針對簡易常用的句型做初步的文法介紹,並應用於日常對話中。
Level-3,針對常用句型做延伸及差異比對,並應用於日常的聽說讀寫話語情境。
Level-4,針對常用句型做精細的文法解說,並應用於日常的聽說讀寫話語情境。
應該特別注意各級別間的銜接、組織;許多複雜概念的文法或句構,應該小量、多層、分次地漸進介紹,再做綜合整理。
詞彙有「應用詞彙」與「認識詞彙」之別;同樣地,文法句構亦有類似的區隔。
a.應用結構:較為常用的重要句型結構,學生則需熟習,以期能應用於溝通中,並在各課提供適度說明與練習,可視為「應用結構」。
b.認識結構:句型結構或文法較為複雜或於書寫、口語溝通中較不常用者,學生僅需理解即可,不需詳加講解並練習,可視為「認識結構」。
文法教材的呈現宜視實際需要,在各課中提列介紹,若選文內容中並無重要的新句型或文法觀念,不必勉強為之。
(二)教材編纂原則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二外國語文教科用書是一種語言學習的綜合教材,宜以溝通式教學為原則,兼顧聽、說、讀、寫四種語言能力的培養,教材內容難易度應符合「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之「A1-A2」的程度,並以漸進、累積、反覆的教材編纂原則,貫穿、銜接 Level-1、2、3、4 的第二外國語文學習。
1.呼應課程綱要:編製教材宜參考綱要所列各學習表現類別、學習內容主題,以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第二外國語文課程目標。
2.以學生為中心:教材的編製以學生的興趣及需要為依歸,內容應實用、淺顯、有趣且生動活潑。
3.溝通能力的培養優於知識的傳授:教材應提供生活化及跨文化理解的情境,並融合主題、句型結構及溝通功能,設計多元的溝通式活動,以增進學習語言的興趣並培養基本的溝通能力。在 Level-1、Level-2 可多利用各種實際生活資料,引發學習興趣。Level-3、Level-4 可活用目標語言,強化實用能力。
4.融合聽說讀寫:Level-1 的教材內容及活動設計重視聽、說能力的訓練,並培養單字、短句的書寫能力。Level-2 開始導引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均衡發展,尤其是閱讀與聽力素材的提供與練習,更應強化,為將來 Level-3、Level-4 可能面對漸增的聽力及閱讀需求,預作準備。Level-3、Level-4 除了聽力、閱讀的強化外, 也應加強說與寫兩種表達能力的培養,落實以第二外國語文進行日常生活基本溝通的目標。
5.學習內容循序漸進:學習內容如詞彙、句型等,編纂時應謹守「循序漸進、由簡而繁、適時重複出現並加深加廣」的原則,例如,某單字可先以認識詞彙出現,之後才提升到應用詞彙的位階;同樣地,同一句型結構可以先呈現最簡易的核心句型, 之後才介紹衍生、較複雜的結構或用法。
6.選材以溝通式教學為原則:應選取具有溝通功能的文本,包括任務導向或內容導向的教材。力求內容及語句的真實性,並符合第二外國語文的口說特質。長度不宜過長,以利學生容易熟稔、靈活組合應用。
7.教材難易度應配合差異化教學:面對學生第二外國語文不同程度之表現,教科用書宜提供難度不同的教材、教學活動,以利教師彈性運用,進行差異化教學,符合學生不同需求。
8.善用科技以發展多元教學模式:除了傳統平面教材外,宜善用現代科技,發展與學習內容配套的多媒體素材,以提高學習動機,強化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