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實施
(一)為落實科技領域的跨科整合教學理念,各校可規劃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協同教學之選修課程,以強化學生知識整合與動手實作的能力。
(二)教師宜對整個學年、階段性的短期或各單元之教學活動擬訂教學計畫,使教學能在有目標、有規劃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進行。
(三)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並應鼓勵學生修習非傳統性別之學科領域。
(四)科技領域之教學宜廣泛採用各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適當之教學方法、參考各類教學素材,並採學生為中心之教學設計。
(五)科技領域之教學宜以問題解決或專題製作之方式進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索式的學習,以實踐「設計思考」與「運算思維」的課程理念。實作活動時數宜佔整體課程時數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六)資訊科技之「演算法」與「程式設計」教學,宜教導學生運用「演算法」分析問題、設計問題解決方法,兼以「程式設計」實踐問題解決之程序,兩者環環相扣,不宜分別教學。課程規劃應列舉與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相關之實例,以激發學生學習演算法與程式設計解決問題之興趣。教師在程式設計教學時可依其課程規劃與學生特質選擇適切的程式語言或程式設計工具,初學者則可採用視覺化程式設計工具。
(七)生活科技國民中學教育階段「設計與製作」與「科技的應用」實作活動設計原則:
1.應以動手實作的活動為主,引導學生運用設計的流程進行設計與製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培養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
2.應引導學生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並透過有意義的試誤學習,以解決設計與製作過程中的可能問題。
3.應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妥善運用工具、設備進行材料的加工與處理。
4.應引導學生反思、改善設計與製作歷程,並藉此培養正確的科技態度與學習科技的興趣。
(八)生活科技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階段「設計與製作」與「科技的應用」實作活動設計原則:
1.應以動手實作的活動為主,引導學生運用工程設計流程,進行專案之規劃與執行,以提升其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能力。
2.應引導學生應用工程專業知識與科技創新能力,針對科技產品構造或功能提出創新且可行的設計構想。
3.專題之主題應以工程領域的基本概念知識為主,並與科學、數學相關知識進行橫向連結。
4.應透過系列實作或實驗單元的輔助,引導學生應用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等知識分析設計方案的可行性,以預測、探究或解決工程設計與製作過程中的可能問題。
5.應引導學生妥善運用工具、設備以進行材料處理,進而解決實作過程的問題。
6.須能引導學生反思、改善工程設計流程,並藉此試探對科技的興趣。
(九)科技領域跨科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含機器人專題與科技應用專題)之實施,可由資訊科技教師與生活科技教師進行協同教學,並參考學習內容之規劃進行教學分工,以引導學生完成專題製作。
(十)教學單元目標之設定與學習活動之安排,應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輔導學生循手腦並用的程序,兼顧認知、情意、技能及統合能力之均衡發展。
(十一)科技領域之教學應在專科教室實施,過程中可適時輔以校外參訪等教學活動。
(十二)教師應於每學期上課前,確定學校可提供教學所需之軟、硬體設備,並確認其安全性與合法性。
(十三)科技領域之教學內容宜與其它如工程、數學、科學、社會、藝術等領域進行橫向聯繫,促進協同教學之實施。
(十四)教師宜持續關注大學科技領域相關科系、科技產業相關職業的發展現況,以擷取科技新知與教學創意。
(十五)學校亦可於彈性學習課程/時間及校訂課程中,據以規劃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教育等議題,並配合校園文化形塑及相關活動實施,發揮全面性議題教育功能,以提升學習成果。教師教學時,可透過領域/科目內容之延伸、轉化與統整,進行議題之融入,亦可將人物、典範、習俗、節慶、文化或活動等以隨機、點綴或附加方式加入教材,並於作業、作品、展演、參觀、社團與團體活動中,以多元方式融入議題。經由討論、對話、批判與反思,使教室成為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學習社群,以提升議題學習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