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學習評量
綜合活動領域目的在於引導學生透過體驗、省思、實踐與創新,建構內化意義,並增進「自我與生涯發展」、「生活經營與創新」、「社會與環境關懷」等能力。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重視學生素養的養成,因此,進行素養導向的學習評量,不僅是評量學生的知識、技能及態度,兼重學習歷程與結果,更強調學生能整合所學,應用於生活情境中。故學習評量是依據教學目標及學習內容,研擬適切的多元評量方式、工具、內涵與過程,並呈現多元的學習結果,以提供更適性化的教學,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學習評量實施
1.學習評量依據各該主管機關訂定的學習評量準則及相關補充規定辦理,以學習評量目的選取適切的多元評量方式,並可選擇採個人或小組評量方式進行。
(1)高層次紙筆評量:依重要知識與概念性目標及學習興趣、動機與態度等情意目標,採用活動心得學習單、紙筆評量、問卷、檢核表、評定量表等方式。
(2)實作與口語評量:依問題解決、技能、參與實踐及言行表現性目標,採書面報告、問答、口頭報告、口語溝通、晤談、實際操作、作品製作、表演、行為觀察等方式。
(3)檔案評量:依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彙整或組織紙筆評量及表單、表現評量等資料及相關軼事紀錄,製成檔案,展現學習歷程與成果,進行回饋與反思。
2.學習評量應與教學結合,根據學習目標發展明確的評量項目、評分規準,並納入教學計畫中或另行研議呼應教學的評量計畫。
3.學習評量應兼顧形成性評量和總結性評量,提供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的優缺點,進而發展自我評估和有效學習的能力。
4.教師應依據學習評量需求所設計的個人評量或小組評量工具,建立客觀和具體明確的評量項目和評分規準,有效引導個別和小組學生在學習歷程中努力的方向、學習態度與學習行為的表現。
5.評量的內容應考量學生身心發展、個別差異、文化差異及領域核心素養內涵,並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等不同層面的學習表現。
6.評量人員除教師外,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量,引導學生進行同儕互評。
(二)評量結果
1.學習評量結果應提供量化評量與質性描述。量化評量採標準參照評量;質性描述應使用家長、學生及一般人能了解的用語,描述學生的努力和進步情形、成功經驗或優良特殊事蹟,給予增強。
2.本領域教師專業社群或個別教師應依據學習評量結果的分析,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困境,據以調整學習目標、教材教法或評量工具,並提供適切且個別化的輔導。
3.多元學習評量結果的分析可做為學校改進課程及相關教學、評量措施的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