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題
軸
|
主題項目 |
學習階段 |
學習表現 |
學習表現細項 |
學習內容 |
補充說明 |
1.
自我與生涯發展
|
a.自我探索與成長
|
第二
學習階段
|
1a-II-1 |
展現自己能力、興趣與長處,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
1. |
欣賞並展現自己能做的事。 |
2. |
適度發揮自己的長處。 |
3. |
覺察自己的興趣、專長。 |
4. |
探索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 |
5. |
分享自我探索過程中的經驗與感受。 |
|
Aa-II-1 |
自己能做的事。 |
Aa-II-2 |
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 |
Aa-II-3 |
自我探索的想法與感受。 |
|
1. |
自己能做的事 |
(1) |
藉由參與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探索自己的特質、角色與會做的事。 |
(2) |
在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中,展現自己的長處,並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 |
(3) |
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包括各領域學習活動、學生自治活動、服務學習活動、班級布置、學藝競賽與其他班級活動,家庭生活、陸地或水域休閒活動以及社區活動等。 |
2. |
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 |
(1) |
認識自己周遭的人,包括家人、朋友、同學等;自己感興趣的事如:家庭事務、學校活動、休閒活動等;自己感興趣的物如:寵物、玩具、器材等。 |
(2) |
藉由參與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發現自己的興趣與探索自己的專長。 |
3. |
自我探索的想法與感受 |
(1) |
透過探索家庭、學校內外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察覺活動或情境中與自己相關的人、事、物,並分享對過程及結果的感受。 |
(2) |
探索方式包括實際體驗、角色扮演、閱讀、影片欣賞、觀察紀錄、人物訪談等。 |
(3) |
分享方法除討論外,可運用海報、口頭報告、展演等方式進行。 |
|
第三
學習階段
|
|
1. |
覺察自己與他人特質的異同,欣賞每個人的特色,進而接納彼此的差異。 |
2. |
真誠且具體表達對他人的讚美。 |
|
Aa-III-1 |
自己與他人特質的欣賞及接納。 |
Aa-III-2 |
對自己與他人悅納的表現。 |
|
1. |
自己與他人特質的欣賞及接納 |
(1) |
藉由參與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中,覺察自己與他人的特質,欣賞自己與他人的特色和優點。 |
(2) |
透過觀察、互動與省思,察覺自己和他人的異同,如:性別、興趣、想法、選擇等,並能接納自己與他人的不同。 |
2. |
對自己與他人悅納的表現 |
(1) |
藉由參與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中,了解自己,並樂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
(2) |
用真誠態度與實際行動讚美他人;讚美的行動如:口語、非口語等不同方式。 |
|
b.自主學習與管理
|
第二
學習階段
|
1b-II-1 |
選擇合宜的學習方法,落實學習行動。 |
|
1. |
探索自己的學習方法。 |
2. |
選擇適合自己及符合領域屬性的學習方法。 |
3. |
從學習活動中執行自己的學習行動。 |
4. |
從實踐中發現學習行動的優缺點,並加以修正。 |
|
Ab-II-1 |
有效的學習方法。 |
Ab-II-2 |
學習行動。 |
|
1. |
有效的學習方法 |
(1) |
有效的學習方法是指適合自己、符合不同領域屬性且能提升學習效果的學習方法。 |
(2) |
藉由各領域、特殊專長或校內外的活動所習得的經驗,探究適合自己的有效學習方法。 |
2. |
學習行動 |
(1) |
學習行動是指提出能幫助自己或同學按時並認真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習效果的具體做法。 |
(2) |
描述自己執行學習行動的經驗,並省思其優缺點。 |
(3) |
檢視學習行動的優缺點後,進行學習的修正。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b-III-1 |
規劃與執行學習計畫,培養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
|
1. |
規劃、執行、檢核、修正學習計畫。 |
2. |
從規劃與執行中學習自我管理策略。 |
3. |
從規劃與執行中養成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
|
Ab-III-1 |
學習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
Ab-III-2 |
自我管理策略。 |
|
1. |
學習計畫的規劃與執行 |
(1) |
學習計畫如:學習目標、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規劃。 |
(2) |
從各種學習經驗及他人經驗分享中,分析各種學習方法的優缺點,規劃並執行對自己有效的學習方法。 |
(3) |
檢核、修正學習計畫,再度執行及檢討。 |
2. |
自我管理策略 |
(1) |
自我管理策略如:選定目標、自我監控、自我評估、自我增強等,可透過檢核表、學習日記、同儕與教師的回饋等來學習與調整。 |
(2) |
能持續執行學習計畫,養成自律與負責的態度。 |
|
c.生涯規劃與發展
|
第二
學習階段
|
|
1. |
覺察工作的意義。 |
2. |
體驗工作的樂趣與辛苦。 |
3. |
省思各行業對社會的貢獻。 |
4. |
表達對各行業從業人員的感謝。 |
|
Ac-II-1 |
工作的意義。 |
Ac-II-2 |
各種工作的甘苦。 |
Ac-II-3 |
各行業對社會的貢獻。 |
|
1. |
工作的意義 |
|
從各項活動、情境中認識不 同類型工作者角色的內涵與特質,覺察工作的意義,澄清工作者角色的性別刻板印象。 |
2. |
各種工作的甘苦可透過參觀、訪談、扮演、體驗或觀察紀錄各行業機構服務內容或從業人員工作內容等,省思各行業工作甘苦。 |
3. |
各行業對社會的貢獻 |
(1) |
可從資料蒐集、參觀、觀察、訪談、閱讀或影片討論等方式,體察各行業從業人員對社會的貢獻,如:醫療體系對維護社會大眾健康的貢獻;資源回收及清潔人員對環保的貢獻等。 |
(2) |
選定適當的方式,以具體的行動表達對各行業從業人員的尊重與感謝。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c-III-1 |
運用生涯資訊,初探自己的生涯發展。 |
|
1. |
認識職業與能力的關係。 |
2. |
激發對職業世界的好奇心。 |
3. |
發展自己的職業興趣。 |
4. |
勾勒未來職業想像。 |
|
Ac-III-1 |
職業與能力。 |
Ac-III-2 |
職業興趣。 |
Ac-III-3 |
未來職業想像。 |
|
1. |
職業與能力 |
(1) |
職業世界是由各種不同的職業分工而成,不同的職業類別有不同的工作型態。 |
(2) |
從各項活動、情境中覺察職業類型會因工作型態不同而有專長、能力條件等要求,工作環境、性質與待遇也不一樣。 |
(3) |
澄清職業中的性別、年齡等刻板印象。 |
2. |
職業興趣 |
(1) |
可從資料蒐集、參觀、觀察、訪談、扮演、閱讀、討論、體驗等方式激發對職業世界的好奇心。 |
(2) |
可從觀察、探索興趣、性向、價值觀及人格特質等向度引導、發展自己的職業興趣。 |
3. |
未來職業想像 |
(1) |
可從觀察、蒐集資料、發現問題、預測改變、想像選擇等,勾勒對未來職業的想像。 |
(2) |
根據對未來職業的想像,共同探究自己所需充實的能力及待加強的準備。 |
|
d.尊重與珍惜生命
|
第二
學習階段
|
1d-II-1 |
覺察情緒的變化,培養正向思考的態度。 |
|
1. |
覺察情緒的變化,辨識自己與他人的情緒,進而學習情緒的調適。 |
2. |
學習與實踐正向思考策略。 |
|
Ad-II-1 |
情緒的辨識與調適。 |
Ad-II-2 |
正向思考的策略。 |
|
1. |
情緒的辨識與調適 |
(1) |
在各項活動與情境中覺察情緒的變化,並辨識情緒。 |
(2) |
在各項活動與情境中適當的調整情緒,如與他人有爭執時的情緒感受,適當的情緒表達與調適方式。 |
2. |
正向思考的策略 |
(1) |
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或壓力來源,如:面對考試、學習問題、生活變動、家庭情境、同儕互動或與多元性別者相處等。 |
(2) |
覺察自己面對問題或壓力時的心理與生理反應,如:緊張、生氣、害怕、呼吸急促、胃痛等。 |
(3) |
以實例分享自己對問題或壓力的正、負向看法,省思其與正、負向情緒的關係。 |
(4) |
可由生活實例、閱讀或影片討論等導入,並引導省思、實踐、創新與調整,探討並練習正向思考策略。 |
|
第三
學習階段
|
1d-III-1 |
覺察生命的變化與發展歷程,實踐尊重和珍惜生命。 |
|
1. |
1.覺察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 |
2. |
覺察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
3. |
規劃與執行、檢核並修正尊重與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
|
Ad-III-1 |
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 |
Ad-III-2 |
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
Ad-III-3 |
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 |
Ad-III-4 |
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
|
1. |
自然界生命現象與人的關係從各項活動、情境中覺察自然界生命現象,如:動、植物的生命變化、水域、山脈與地質的變化,分享互動的經驗與感受,並探討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
2. |
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 |
(1) |
兒童階段的發展歷程係指隨著兒童成長而呈現出的生理、心理、能力與人際關係等之變化。 |
(2) |
可由體驗、觀察、生活實例扮演與探討、文本或影片討論等活動,覺察自己與他人生命的變化,尊重成長歷程的差異,並分享成長的感受。 |
3. |
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 |
(1) |
從日常生活中蒐集相關資料、參觀相關機構,觀察現況、發現問題,進而討論、規劃執行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養成尊重生命的情懷,並能實踐、檢核與修正。 |
(2) |
尊重生命的行動方案可包含給予關懷、協助等,如:以領養代替買賣寵物、關懷自然、協助需要照顧者或支持弱勢者等實際行動。 |
4. |
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 |
(1) |
珍惜生命的行動方案可包含給予自己或在生命困境中的人支持、鼓勵、自我激勵等,如:樂觀面對挫折、勇於自我挑戰、感恩回饋等。 |
(2) |
從實踐、檢核與修正的過程中,體會生命價值,進而能珍惜與熱愛生命。 |
|
2.
生活經營與創新
|
a.人際互動與經營
|
第二
學習階段
|
2a-II-1 |
覺察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展現合宜的互動與溝通態度和技巧。 |
|
1. |
與人相處時,適切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情緒。 |
2. |
與人相處時,傾聽並尊重他人的想法、感受與情緒。 |
3. |
意見不同時,以理性平和的態度尋求共識。 |
4. |
以合宜的語言、態度和行為處理人際問題。 |
|
Ba-II-1 |
自我表達的適切性。 |
Ba-II-2 |
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的互動。 |
Ba-II-3 |
人際溝通的態度與技巧。 |
|
1. |
自我表達的適切性 |
(1) |
分享、演練自己在人際互動時,適當表達想法、感受與情緒。 |
(2) |
尊重別人的想法、感受與情緒,學習良好的溝通模式。 |
2. |
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的互動 |
(1) |
透過生活實例、角色扮演、問題討論等方式,分享與家人、同儕及師長相處的經驗。 |
(2) |
討論人際互動發生的問題與原因,並逐步發展解決策略。 |
3. |
人際溝通的態度與技巧 |
(1) |
多聽各方意見,了解彼此的想法與立場。 |
(2) |
表達意見時,不以自我為中心,有效對話達到共識。 |
(3) |
以演練、討論或辯論等方式呈現與人相處時和諧、誠實、寬容的態度。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a-III-1 |
覺察多元性別的互動方式與情感表達,並運用同理心增進人際關係。 |
|
1. |
與多元性別者相處時,發現性別特質的異同,並尊重差異。 |
2. |
省思與多元性別者的互動方式,提出適切的策略。 |
3. |
運用同理心及適切的溝通技巧,與他人建立正向人際關係。 |
|
Ba-III-1 |
多元性別的人際互動與情感表達。 |
Ba-III-2 |
同理心的增進與實踐。 |
Ba-III-3 |
正向人際關係與衝突解決能力的建立。 |
|
1. |
多元性別的人際互動與情感表達 |
(1) |
透過角色扮演、生活實例分享、問題討論等方式,分享與多元性別者相處及情感表達的經驗。 |
(2) |
討論與多元性別者互動或情感表達時,發生的問題與原因,並發展解決策略。 |
2. |
同理心的增進與實踐 |
(1) |
透過語句辨識、未完成語句、換句話說等方式,理解「同理心」有「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涵義。 |
(2) |
透過角色扮演,練習並熟悉以下概念: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辨識對方的真正感受(包含事件及情緒)、透過自己的言行將所了解的部分表達給對方。 |
3. |
正向人際關係的建立 |
(1) |
以演練、討論等方式,練習各種溝通及衝突解決技巧,如:口語、肢體、表情、態度、語氣、同理心等。 |
(2) |
透過多元溝通技巧及衝突解決技巧長時間經營,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 |
|
b.團體合作與領導
|
第二
學習階段
|
2b-II-1 |
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並能關懷團隊的成員。 |
2b-II-2 |
參加團體活動,遵守紀律、重視榮譽感,並展現負責的態度。 |
|
1. |
從活動歷程中體會團隊合作的意義。 |
2. |
與團隊成員合作時互相幫忙、彼此關懷。 |
3. |
尊重每個人的發言權。 |
4. |
強化自律與遵守紀律的態度。 |
5. |
遵守團體活動的各項分工,負責完成份內工作。 |
|
Bb-II-1 |
團隊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
Bb-II-2 |
關懷團隊成員的行動。 |
Bb-II-3 |
團體活動的參與態度。 |
|
1. |
團隊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
(1) |
從體驗活動中發現團隊合作的意義、目的與重要性。 |
(2) |
團體活動包含校際、全校、學年及班級等活動。 |
2. |
關懷團隊成員的行動 |
(1) |
共同研討關懷團隊成員的表現方式。 |
(2) |
執行並分享關懷團隊成員的經驗。 |
3. |
團體活動的參與態度 |
(1) |
尊重每個人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從活動中學習遵從多數人的決議,尊重少數人的意見。 |
(2) |
由參與各類團體活動中強化自律與遵守紀律的態度。 |
(3) |
由參與各類團體活動中學習分工合作,並負責完成份內工作。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b-III-1 |
參與各項活動,適切表現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協同合作達成共同目標。 |
|
1. |
探索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與行為。 |
2. |
扮演好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 |
3. |
覺察團隊運作的問題與原因,並提出解決策略。 |
4. |
運用團隊合作技巧達成共同目標。 |
|
Bb-III-1 |
團體中的角色探索。 |
Bb-III-2 |
團隊運作的問題與解決。 |
Bb-III-3 |
團隊合作的技巧。 |
|
1. |
團體中的角色探索 |
(1) |
藉由參與各項活動及生活情境,了解自己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省思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
(2) |
藉由觀察與互動,發現他人所扮演的角色,比較自己與他人在團體中角色的異同,發揮團隊合作的最大效能。 |
2. |
團隊運作的問題與解決 |
|
在活動中覺察團隊運作出現的問題,找出原因,提出有效解決的策略,並著手改善。 |
3. |
團隊合作的技巧 |
|
團隊合作技巧包含釐清團隊目標、表達自己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意見及形成共識與決議等。 |
|
c.資源運用與開發
|
第二
學習階段
|
2c-II-1 |
蒐集與整理各類資源,處理個人日常生活問題。 |
|
1. |
覺察個人日常生活問題、蒐集並整理所需要的各類資源。 |
2. |
運用所蒐集的各類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 |
|
Bc-II-1 |
各類資源的認識與彙整。 |
Bc-II-2 |
個人日常生活問題所需的資源。 |
Bc-II-3 |
運用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行動。 |
|
1. |
各類資源的認識與彙整 |
(1) |
運用多元機構與設備尋找自己所需的書籍、報章、雜誌、網路等,或透過實際觀賞、表演、體驗等方式。 |
(2) |
發現適切使用各類資源與社區機構的方法,樂於主動嘗試運用於個人的生活或學習中。 |
2. |
個人日常生活問題所需的資源包括家人、同儕、教師、學校、鄰居、社區、119(警消系統)、113(婦幼保護)、165(反詐騙)、1995生命線(24小時電話諮商輔導)或相關場館、媒體資源等,在必要時適切運用。 |
3. |
運用資源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行動 |
(1) |
強調藉由體驗方式來面對日常生活的問題,嘗試透過資源的蒐集來尋求處理的方法,如:個人消費行為、衣物或空間的整理、手縫技巧、健康飲食習慣、多元飲食文化等生活面向。 |
(2) |
著重於實際演練,了解各種社會資源與支援系統在生活上的運用,分享如何運用各種社會資源與支援系統幫助自己或他人。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c-III-1 |
分析與判讀各類資源,規劃策略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
|
1. |
分析與判讀解決問題的各類資源。 |
2. |
選取並規劃適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資源。 |
3. |
覺察媒體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
4. |
實踐與省思運用資源解決問題的歷程。 |
|
Bc-III-1 |
各類資源的分析與判讀。 |
Bc-III-2 |
媒體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
Bc-III-3 |
運用各類資源解決問題的規劃。 |
|
1. |
各類資源的分析與判讀 |
|
藉由實際演練,了解各種社會資源與支援系統在生活上的運用,進而比較各類資源的優缺點。 |
2. |
媒體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
(1) |
媒體包括報章雜誌、廣播、電視、報紙、網路等,經閱聽人與團體的不斷討論後,有助於凝聚社會對該議題的共識。 |
(2) |
蒐集各種與各家媒體的多元報導,討論其論述與觀點,反思訊息背後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增進媒體識讀的能力。 |
(3) |
討論在網路發言、文章、圖片、影片等應注意事項,以免造成侵犯隱私、散播謠言、毀壞名譽或網路霸凌等情形。 |
3. |
運用各類資源解決問題的規劃 |
(1) |
解決問題的規劃包括:探究問題成因、思考解決方法、評估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進一步擬訂解決步驟等。 |
(2) |
解決問題的規劃、實踐與省思,強調資源的選取與運用。 |
|
d.生活美感與創新
|
第二
學習階段
|
2d-II-1 |
體察並感知生活中美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
2d-II-2 |
分享自己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與觀察。 |
|
1. |
分享對生活中美感普遍性與多樣性的體察與感知。 |
2. |
尊重並欣賞他人對美感表達的差異。 |
3. |
分享自己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 |
4. |
對他人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表達正向的回饋。 |
|
Bd-II-1 |
生活美感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
Bd-II-2 |
生活美感的體察與感知。 |
Bd-II-3 |
生活問題的創意解決。 |
|
1. |
生活美感普遍性與多樣性(含殊異性與獨特性) |
(1) |
美感的普遍性:每個人的身、心、靈都具有美的感知能力;所有人、事、物存在的形式與內容,都具有美感的成份,能普遍引起多數人心的感動;生活中處處都是美。 |
(2) |
美感的殊異性:美感的存在,會因人的經驗、教育、文化或年齡等因素而有差異。 |
(3) |
美感的獨特性:每個人都 有其獨特的美感品味;對象性質的獨特性,會引發人對於美感的獨特見解。 |
2. |
生活美感的體察與感知 |
(1) |
體察與感知的方式如:對實際情境「直接體驗」、運用科技與媒體進行「虛擬體驗」、藉由閱讀或聆聽他人分享對美感體驗的描述中,進行「替代式體驗」。 |
(2) |
可包含生活中各種形式的美感,有形的如:環境整潔、空間美化、飲食、穿著等;無形的如:人際互動、語言溝通、文化意涵等。 |
3. |
生活問題的創意解決 |
(1) |
分享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包括:自己在生活中所遇過的待決問題、自己曾用過的問題解決策略,及嘗試解決後所得到的結果。 |
(2) |
在師長與同儕的輔助下,學習以不同的觀點來理解問題,並發展解決問題的創意策略。 |
(3) |
省思新策略帶來的改變:可能成功解決問題、可能沒有解決問題,也可能引發新的問題。 |
(4) |
表現正向的言辭或動作,積極聆聽他人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積極回饋他人運用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分享。 |
|
第三
學習階段
|
2d-III-1 |
運用美感與創意,解決生活問題,豐富生活內涵。 |
2d-III-2 |
體察、分享並欣賞生活中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
1. |
1.發展並分享自己運用美感與創意解決生活問題,以豐富生活內涵的做法。 |
2. |
對他人運用美感與創意解決生活問題的經驗,表達同理、尊重的態度,並提供有建設性的回饋。 |
3. |
以正向的態度、言辭或動作,表達對生活情境中美感與創意多樣性的尊重與欣賞。 |
|
Bd-III-1 |
生活美感的運用與創意實踐。 |
Bd-III-2 |
正向面對生活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
1. |
生活美感的運用與創意實踐 |
(1) |
選定生活問題的案例,透過師生或同儕的協作,發展出多種問題解決策略,並共同探討不同解決策略分別的適用範圍或情境。 |
(2) |
選擇具美感與創意的解決策略,規劃、執行、紀錄,並進行分享、修正。 |
(3) |
可透過設計與製作簡易創意生活用品,規劃並執行班級、家庭或個人生活空間的環境布置,規劃並執行個人生活時間表等活動,將創意與美感結合的觀念具體化。 |
2. |
正向面對生活美感與創意的多樣性表現 |
(1) |
透過經驗分享或相關媒體的閱聽,同理、尊重並欣賞他人對生活問題所展現的創意與美感。 |
(2) |
透過團體協作,以不同觀點看待生活經驗或問題,並以正向的態度及表達方式,尋求突破與創意解決。 |
|
3.
社會與環境關懷
|
a.危機辨識與處理
|
第二
學習階段
|
3a-II-1 |
覺察生活中潛藏危機的情境,提出並演練減低或避免危險的方法。 |
|
1. |
透過觀察或討論,探討生活中潛藏危機的情境。 |
2. |
提出並演練減低或避免生活情境中潛藏危機的方法。 |
|
Ca-II-1 |
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情境。 |
Ca-II-2 |
生活周遭危機情境的辨識方法。 |
Ca-II-3 |
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處理與演練。 |
|
1. |
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情境 |
(1) |
潛藏危機的情境,如:家庭、學校、社區等場域。 |
(2) |
各情境內的潛藏危機,如:各項器材設施的安全性、施工地點的告示與防護、空間死角、活動區的規劃設置及使用等。 |
2. |
生活周遭危機情境的辨識方法,如:透過感官觀察、客觀蒐集訊息。 |
3. |
生活周遭潛藏危機的處理與演練 |
(1) |
擬訂有效的因應危機策略。 |
(2) |
針對潛藏危機進行實際防護演練。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a-III-1 |
辨識周遭環境的潛藏危機,運用各項資源或策略化解危機。 |
|
1. |
運用各種觀察與體驗活動,辨識周遭環境的潛藏危機。 |
2. |
善用資源或策略化解周遭環境的潛藏危機。 |
|
Ca-III-1 |
環境潛藏的危機。 |
Ca-III-2 |
辨識環境潛藏危機的方法。 |
Ca-III-3 |
化解危機的資源或策略。 |
|
1. |
環境潛藏的危機 |
(1) |
環境潛藏的危機可分為自然與人為潛藏危機。 |
(2) |
自然環境潛藏的危機,如:風災、地震、水災、火災、土石流、雷擊、海嘯及複合式危機等。 |
(3) |
人為潛藏的危機,如:霸凌、家暴、性侵害、性騷擾、詐騙、金錢誘惑、網路成癮、食品安全、媒體誤導、公共安全、交通安全等。 |
2. |
辨識環境潛藏危機的方法 |
(1) |
有效運用各種感官,客觀蒐集訊息,以辨識可能存在的危機。 |
(2) |
分析比較資訊,歸納出可能原因,並作出適切的判斷。 |
3. |
化解危機的資源或策略 |
(1) |
各項化解危機的資源,如:親人、師長、社區愛心商店、急救專線、社會福利機構等。 |
(2) |
危機解決的策略,如:情境演練時,合宜運用策略或資源,預防及降低災害的影響。 |
|
b.社會關懷與服務
|
第二
學習階段
|
3b-II-1 |
參與學校或社區服務學習,並分享心得。 |
|
1. |
了解服務對象,提供適切服務。 |
2. |
參與學校或社區服務。 |
3. |
分享參與學校或社區服務學習的感受與心得。 |
|
Cb-II-1 |
服務對象的了解與適切服務。 |
Cb-II-2 |
服務行動的參與與分享。 |
|
1. |
服務對象的了解與適切服務 |
(1) |
進行服務之前,先了解服務對象及其需求。 |
(2) |
以服務對象的需求與自己的能力為前提,學習相關知能,如:服務的方法、服務的態度等。 |
2. |
服務行動的參與與分享 |
(1) |
學校或社區的服務行動是指無營利性質的公共事務,如:擔任校園志工、協助學弟妹及弱勢同學、關懷校園及社區等各種活動。 |
(2) |
以口語、書寫等各種方式分享服務前、中、後的見聞、感想與心得。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b-III-1 |
持續參與服務活動,省思服務學習的意義,展現感恩、利他的情懷。 |
|
1. |
參與服務學習的歷程。 |
2. |
省思服務學習的意義。 |
3. |
持續參與服務活動,展現感恩、利他的情懷。 |
|
Cb-III-1 |
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 |
Cb-III-2 |
服務學習的歷程。 |
Cb-III-3 |
感恩、利他情懷。 |
|
1. |
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 |
|
透過觀察、參與活動、媒體報導、資料蒐集等方式,發現並關懷需要幫助的對象。 |
2. |
服務學習的歷程 |
(1) |
準備:了解服務對象、為服務做準備。 |
(2) |
服務:採取服務行動。 |
(3) |
省思:省思服務的歷程與感受。 |
(4) |
慶賀:展現服務歷程與成果。 |
3. |
感恩、利他情懷 |
(1) |
持續關心並採取服務行動。 |
(2) |
從持續服務中對服務有更深的體會,展現感恩、助人、關懷等行為。 |
|
c.文化理解與尊重
|
第二
學習階段
|
3c-II-1 |
參與文化活動,體會文化與生活的關係,並認同與肯定自己的文化。 |
|
1. |
關心並主動參與各項文化活動。 |
2. |
體會並省思文化與生活間的關係。 |
3. |
了解、接受、悅納自己的文化。 |
|
Cc-II-1 |
文化活動的參與。 |
Cc-II-2 |
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及省思。 |
Cc-II-3 |
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 |
|
1. |
文化活動的參與 |
(1) |
文化活動如:校內外的節慶活動、文化習俗、傳統祭典、民俗活動、各種展演等。 |
(2) |
參與體驗各項文化活動,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
2. |
文化與生活的關係及省思 |
(1) |
透過實際體驗、角色扮演、閱讀、影片欣賞、觀察紀錄、人物訪談等方式,覺察不同文化與生活的關係。 |
(2) |
省思不同文化對生活的影響。 |
3. |
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 |
(1) |
透過討論與省思,覺察自己文化的價值。 |
(2) |
欣賞與肯定自己的文化,並樂於與他人分享。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c-III-1 |
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理解並欣賞多元文化。 |
|
1. |
覺察不同族群的優勢與困境,並表達關懷。 |
2. |
省思和不同族群相處時應有的態度。 |
3. |
分享自己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經驗與感受。 |
4. |
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 |
|
Cc-III-1 |
不同族群的優勢與困境。 |
Cc-III-2 |
與不同族群相處的態度和禮儀。 |
Cc-III-3 |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經驗和感受。 |
Cc-III-4 |
對不同族群的尊重、欣賞與關懷。 |
|
1. |
不同族群的優勢與困境 |
(1) |
不同族群包括不同種族、性別、社會階層、語言、宗教、文化背景、地域環境、年齡層及身心障礙等。 |
(2) |
透過實際體驗、角色扮演、閱讀、影片欣賞、觀察紀錄、人物訪談等方式,了解不同族群的優勢和困境。 |
2. |
與不同族群者相處的態度和禮儀 |
(1) |
尊重不同族群者的文化習俗與生活方式。 |
(2) |
覺察自己對不同文化的偏見或刻板印象,避免出現有歧視意味的言行。 |
(3) |
省思、討論在多元文化中合宜的相處態度與禮儀。 |
3. |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經驗和感受 |
(1) |
認識自己的族群和其他族群的傳統與文化,並發現其中的異同。 |
(2) |
透過參觀訪問、角色扮演等活動,體會身為不同族群的經驗與感受。 |
4. |
對不同族群的尊重、欣賞與關懷 |
(1) |
尊重與欣賞不同族群的特色及差異。 |
(2) |
對遭遇困境的族群提出解決的建議,並用自己能力所及的行動關懷與協助。 |
|
d.環境保育與永續
|
第二
學習階段
|
3d-II-1 |
覺察生活中環境的問題,探討並執行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
|
1. |
覺察生活中環境的問題。 |
2. |
探討可行的環境友善行動。 |
3. |
落實環境友善的行動。 |
|
Cd-II-1 |
生活中環境問題的覺察。 |
Cd-II-2 |
環境友善的行動與分享。 |
|
1. |
生活中環境問題的覺察 |
(1) |
生活中環境的問題,如:環境髒亂及噪音、廢棄物、空氣、水域、海洋、土地等汙染。 |
(2) |
可透過觀察、參訪、踏查、體驗等方式,發現生活中環境的問題與原因。 |
2. |
環境友善的行動與分享 |
(1) |
可行的環境友善行動,如:輕聲細語、愛物惜物、不浪費食物、使用環保餐具、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節約能源、力行環保(減少購買、循環再用、循環再造)、美化綠化、淨山、淨灘、淨溪等。 |
(2) |
省思並持續在生活中實踐環境友善行動。 |
|
第三
學習階段
|
3d-III-1 |
實踐環境友善行動,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 |
|
1. |
覺察生態資源與環境的關係。 |
2. |
覺察人類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 |
3. |
落實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動。 |
4. |
展現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情懷。 |
|
Cd-III-1 |
生態資源及其與環境的相關。 |
Cd-III-2 |
人類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 |
Cd-III-3 |
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動的執行。 |
Cd-III-4 |
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情懷的展現。 |
|
1. |
生態資源及其與環境的相關了解生態資源的種類、所在地、重要性及其與環境的關係。 |
2. |
人類對環境及生態資源的影響 |
(1) |
可能造成的問題,如:過度開發、濫墾、盜林、不當捕魚方式、過度捕殺野生動物,造成物種滅絕等。 |
(2) |
正向的影響,如:水土保持;組成守護環境的保育團體、制定環保法令、宣導永續及保育觀念與行動等,以永續的觀念經營環境資源,改善生活,並保護環境。 |
3. |
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動的執行 |
(1) |
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行 動,如:無痕山林、不擾亂現有的景物、使用環保餐具、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節約能源、力行簡單生活等。 |
(2) |
省思並持續在生活中實踐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的行動。 |
4. |
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情懷的展現 |
(1) |
珍惜生態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情懷包括知、樂、行三層面。 |
(2) |
知、樂、行三層面即:知道珍惜的重要性、即使造成不便也樂於珍惜,並於生活中確實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