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材編選
(一)社會領域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應依據學習重點,融入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適切的縱向銜接與學科間的橫向統整,避免不必要的重複。
(二)「學習內容」中的各主題軸/主題、項目及條目,並不代表教材各冊次與各章節之名稱及順序。編選教材或編寫教科用書時,可重新安排組合各項學習內容,形成各具特色的教材架構,但須以領綱基本理念為依據,並遵守以下教材編選(八)至(十二)項所示要點。
(三)為落實各學習階段的「學習表現」,編選教材或編寫教科用書時,應將「學習表現」與相關的「學習內容」結合,設計符合整合性、脈絡性、策略性及活用性的學習教材,讓學生得以發展社會領域核心素養。
(四)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應具時代性與前瞻性,考量學生生活經驗及社會脈動,結合相關議題並兼顧多元觀點,回應不同族群與文化的特性,避免刻板印象、偏見、歧視與威權內容,文字敘寫不應落入單一族群或性別的觀點;同時,若干文化習俗潛藏之偏見與歧視,應加以檢視與省思。
(五)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應能反映當今學界的重要研究成果,避免過多艱澀的定義,或類型化、表淺化、零碎化與教條化的學習素材。
(六)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應衡量社會領域於各教育階段實際授課節數或學分數,國中及普高並宜參考附錄三之建議節數,注意整體學習內容分量的適切性。
(七)學校得因應地區特性、學生特質與需求,選擇或自編教材。全年級或全校且全學期使用之自編自選教材,應送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
(八)國小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採領域統整課程設計,除應選擇合適之主題以發展統整性教材外,每一個單元至少設計一項探究活動,每學期另需統整該學期所學內容,至少規劃一個主題探究與實作單元。
(九)歷史科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另應符合下列規範:
1.國中:採分域架構,從人民的主體觀點出發,以由近及遠、略古詳今為原則規劃。各分域分別為學習總節數的三分之一,採長時段的通史架構設計,著重結構變遷,並強調不同區域互動。每個分域安排兩個歷史考察,以利達成學習表現所揭櫫的目標。
2.普高必修:採分域架構,每個分域各二學分。每二學分安排四個主題和一次歷史考察。各個主題依時序脈絡設計專題,探討與當代世界攸關的基本歷史課題。強調發現、理解、面對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3.普高選修:分為「族群、性別與國家的歷史」、「科技、環境與藝術的歷史」及「探究與實作:歷史學探究」,鼓勵跨科目、跨領域討論、思考與當代世界相關的重大歷史議題,並從事歷史學相關的「探究與實作」活動。
(十)地理科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另應符合下列規範:
1.國中與普高必修每學期均規劃一個田野觀察、田野訪查或田野實察,作為教師設計以小組合作學習或協同教學之用,教科用書可不另編撰內容。
2.國中以三個主題架構學習內容,「基本概念與臺灣」約為總學習節數三分之一、「區域特色」約為二分之一、「地理議題」約為六分之一。各主題宜根據環境系統、區域特色與全球關連三個地理學科素養,建構其學習表現與內容。世界各區域或國家的發展都有其特定的時空脈絡,而呈現多樣性,以臺灣為自然或人文環境系統的案例時,應注意其適宜性,必要時應選用世界其他案例,以為對比。
3.普高必修地理以地理技能、地理系統和地理視野三個地理學科素養架構其學習重點,發展19個學習項目共六學分,每一學分學習內容的項目以二至四項為原則。
4.普高選修之「空間資訊科技」、「社會環境議題」、「探究與實作:地理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材編選重點在學科方法之展現、重大議題之討論及學科在日常生
活的應用,並考慮批判與思辨的教材內容,且反映重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銜接。
(十一)公民與社會科之教材編選或教科用書編寫另應符合下列規範:
1.國中與普高必修課程的教材編選與教科用書編寫,應掌握民主社會的公民養成與學習之原則,著重從公民身分思考社會如何建構、如何參與社會的運作以及所面對的理想與現實之挑戰,避免以社會科學分論的方式,組織教材及教科用書。
2.普高選修之「現代社會與經濟」、「民主政治與法律」,應掌握學術性向試探與銜接大學學習的原則,編寫適度深化、著重批判與思辨的教材,並能反映重要的社會科學原理與議題。
3.教科用書之編撰應反映學習內容條目的提問精神,提供探究學習及發展高層次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素材。
(十二)普高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三科目之「探究與實作」加深加廣選修是整合社會領域的學科內容知識、含有探究本質的實作課程。教師可針對普高必修、選修相關主題或其他課題,選擇適當教材,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其過程包括選擇議題、蒐集資料、分析、研究與發表等實作項目。相關教材之選擇或編纂應多元而有彈性,符合領域之理念與目標,並考慮學生、學校或地方特色,斟酌環境與資源等各種條件,得毋須送教科用書審定機關審定,以符合「探究與實作」的課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