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領域學習重點 |
社會領域
核心素養 |
學習表現 |
學習內容 |
2c-II-2 |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角色與權利,並具備責任感。 |
2c-III-1 |
反省自己或社會的價值觀、偏見與歧視,並探究其緣由。 |
2c-III-2 |
體認並願意維護公民價值與生活方式。 |
|
Aa-II-1 |
個人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個人發展也會受其影響。 |
Cc-III-1 |
個人在團體中的角色會隨著社會變遷產生改變。 |
|
社-E-A1
認識自我在團體中的角色,養成適切的態度與價值觀,並探索自我的發展。 |
社2c-IV-1 |
從歷史或社會事件中,省思自身或所屬群體的文化淵源、處境及自主性。 |
地1c-IV-1 |
利用地理基本概念與技能,檢視生活中面對的選擇與決策。 |
|
歷Ba-IV-2 |
臺灣原住民族的遷徙與傳說。 |
歷Ka-IV-1 |
中華民國的建立與早期發展。 |
歷Ob-IV-1 |
歐洲的海外擴張與傳教 |
地Af-IV-4 |
問題探究:原住民族文化、生活空間與生態保育政策。 |
地Bg-IV-4 |
問題探究:漠南非洲的公平貿易議題。 |
公Aa-IV-2 |
現代公民必須具備哪些基本的德性?為什麼? |
|
社-J-A1
探索自我潛能、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培育合宜的人生觀。 |
歷2a-V-1 |
連結本土歷史經驗與他國的歷史發展,深化對史事脈絡的理解,發展全球視野。 |
歷2c-V-2 |
省思歷史發展的多重面向,珍視融合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體系及人權的價值。 |
地2c-V-1 |
省思日常生活方式的意涵,珍視日常生活的智慧。 |
地3d-V-3 |
檢討執行策略的成效,並提出改善的方案。 |
公2c-V-1 |
肯認自我或不同群體的主體性。 |
|
歷Db-V-2 |
戰後的民主化追求與人權運動。 |
歷K-V-1 |
可以在什麼樣的脈絡中討論世界史? |
地Aa-V-1 |
地理學的傳統與觀點。 |
地Ca-V-3 |
臺灣的移民社會與多元文化。 |
地Ca-V-4 |
問題探究:臺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聯。 |
公Bc-V-2 |
社會規範對個人追求自我實現以及社群的資源分配,會產生哪些影響? |
|
社-U-A1
探索自我,發展潛能,肯定自我,規劃生涯,健全身心素質,透過自我精進,追求幸福人生。 |
3d-II-1 |
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
3d-III-1 |
選定學習主題或社會議題,進行探究與實作。 |
3d-III-2 |
探究社會議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評估與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 |
|
Ca-II-1 |
居住地方的環境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而改變。 |
Ca-III-1 |
都市化與工業化會改變環境,也會引發環境問題。 |
Ca-III-2 |
土地利用反映過去和現在的環境變遷,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
|
社-E-A2
敏覺居住地方的社會、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關注生活問題及其影響,並思考解決方法。 |
社3d-IV-3 |
執行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方案並檢討其歷程與結果。 |
歷1b-IV-2 |
運用歷史資料,進行歷史事件的因果分析與詮釋。 |
歷1c-IV-2 |
從多元觀點探究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在歷史中的作用與意義。 |
地1c-IV-2 |
反思各種地理環境與議題的內涵,並提出相關意見。 |
|
歷Ea-IV-3 |
「理蕃」政策與原住民族社會的對應。 |
歷Ka-IV-2 |
舊傳統與新思潮間的激盪。 |
歷Qb-IV-2 |
亞、非、美三洲的發展及回應。 |
地Ac-IV-3 |
臺灣的水資源分布。 |
地Ac-IV-4 |
問題探究:颱風與生活。 |
公Ab-IV-2 |
學生們在校園中享有哪些權利?如何在校園生活中實踐公民德性? |
公Bl-IV-5 |
不同分配資源的方法,各有哪些優缺點? |
|
社-J-A2
覺察人類生活相關議題,進而分析判斷及反思,並嘗試改善或解決問題。 |
歷1a-V-3 |
比較過去與現在的異同,並說明過去與現在的關聯性。 |
歷3b-V-3 |
分辨歷史事實、史料證據與歷史解釋,說明歷史解釋不同的原因,並檢視證據的適切性。 |
地1b-V-1 |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
地1b-V-2 |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分析地表現象的內涵。 |
地1b-V-3 |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解析地表現象的特性。 |
公1b-V-2 |
區辨社會現象的多種解釋觀點。 |
公3d-V-1 |
規劃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方案並評估其影響。 |
|
歷Da-V-3 |
教育、語言與基礎建設。 |
歷Ga-V-2 |
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 |
歷Ma-V-2 |
伊斯蘭世界與西方的互動。 |
地Aa-V-5 |
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步驟。 |
地Bd-V-4 |
問題探究:中地概念與生活。 |
地Ce-V-4 |
問題探究:區域紛爭與發展機會。 |
公Cf-V-2 |
為什麼政府需要關心廠商的聯合漲價? |
公Dd-V-3 |
全球永續發展的理念有哪些?全球化及永續發展之間有什麼緊張關係?個人與國家如何面對這些挑戰? |
|
社-U-A2
對人類生活相關議題,具備探索、思考、推理、分析、批判、統整與後設思考的素養,並能提出解決各種問題的可能策略。 |
1c-III-1 |
評論社會議題處理方案的優缺點,並提出個人的看法。 |
1c-III-2 |
檢視社會現象或事件之間的關係,並想像在不同的條件下,推測其可能的發展。 |
3d-II-1 |
探究問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並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做法。 |
3d-III-2 |
探究社會議題發生的原因與影響,評估與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 |
|
Ab-II-2 |
自然環境會影響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也會改變自然環境。 |
Ab-III-2 |
交通運輸與產業發展會影響城鄉與區域間的人口遷移及連結互動。 |
Ab-III-3 |
自然環境、自然災害及經濟活動,和生活空間的使用有關聯性。 |
|
社-E-A3
探究人類生活相關議題,規劃學習計畫,並在執行過程中,因應情境變化,持續調整與創新。 |
社3a-IV-1 |
發現不同時空脈絡中的人類生活問題,並進行探究。 |
社3b-IV-1 |
適當選用多種管道蒐集與社會領域相關的資料。 |
社3d-IV-1 |
規劃與執行社會領域的問題探究、訪查、創作或展演等活動。 |
社3d-IV-3 |
執行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方案並檢討其歷程與結果。 |
|
歷Fa-IV-4 |
臺海兩岸關係與臺灣的國際處境。 |
歷Qc-IV-3 |
從兩極到多元的戰後世界。 |
地Ad-IV-4 |
問題探究:臺灣人口問題與對策。 |
地Cb-IV-4 |
問題探究:從地理觀點探究食安問題的原因與解決策略。 |
公Ba-IV-4 |
為什麼會產生多樣化的家庭型態?家庭職能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 |
公Da-IV-2 |
日常生活中,個人或群體可能面臨哪些不公平處境? |
|
社-J-A3
主動學習與探究人類生活相關議題,善用資源並規劃相對應的行動方案及創新突破的可能性。 |
歷3a-V-1 |
覺察當代事件與歷史的關係,啟發問題意識,並進行問題釐清與探究。 |
歷3b-V-4 |
應用歷史資料,藉以形成新的問題、呈現自己的歷史敘述,或編製歷史類作品。 |
地1c-V-1 |
以地理系統、地理視野的觀點進行議題探討。 |
地1c-V-2 |
思辨各種社會及環境議題,並能進行整合評價。 |
地1c-V-3 |
跨領域/科目整合相關知能,反思各種社會及環境議題,並提出看法或解決策略。 |
公1c-V-2 |
整合公民知識,論述自己的主張,並能提出合理的論證。 |
公3d-V-2 |
落實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並反思與修正。 |
|
歷Db-V-3 |
戰後的社會運動。 |
歷Ia-V-3 |
民間社會與現代化的激盪。 |
歷Lb-V-3 |
民主傳統及其現代挑戰。 |
地Bc-V-3 |
問題探究:人口動態與環境負載力。 |
地Cd-V-4 |
問題探究:原生物種與環境永續。 |
地Ci-V-5 |
問題探究:全球化的貢獻與挑戰。 |
公Bc-V-1 |
社會規範如何維護社會秩序與形成社會控制?在什麼情形下,規範會受到質疑而改變? |
公Cg-V-2 |
政府如何解決外部成本的問題? |
|
社-U-A3
對人類生活相關議題,具備反省、規劃與實踐的素養,並能與時俱進、創新應變。 |
3c-II-1 |
聆聽他人的意見,並表達自己的看法。 |
3c-III-1 |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
|
Aa-II-2 |
不同群體(可包括年齡、性別、族群、階層、職業、區域或身心特質等)應受到理解、尊重與保護,並避免偏見。 |
Aa-III-4 |
在民主社會個人須遵守社會規範,理性溝通、理解包容與相互尊重。 |
|
社-E-B1
透過語言、文字及圖像等表徵符號,理解人類生活的豐富面貌,並能運用多樣的表徵符號解釋相關訊息,達成溝通的目的,促進相互間的理解。 |
社3b-IV-3 |
使用文字、照片、圖表、數據、地圖、年表、言語等多種方式,呈現並解釋探究結果。 |
社3c-IV-1 |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以同理心與他人討論。 |
社3c-IV-2 |
理解成員特質並相互學習與合作。 |
歷1a-IV-1 |
理解以不同的紀年、歷史分期描述過去的意義。 |
|
歷A-IV-1 |
紀年與分期。 |
歷Lb-IV-1 |
冷戰時期東亞國家間的競合。 |
歷Nb-IV-2 |
基督教的起源與發展。 |
地Aa-IV-1 |
全球經緯度座標系統。 |
地Ca-IV-3 |
聚落地名的命名與環境、族群文化的關係。 |
公Ca-IV-3 |
中學生如何參與校園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
公Cb-IV-1 |
民主社會的公共意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麼特性? |
|
社-J-B1
運用文字、語言、表格與圖像等表徵符號,表達人類生活的豐富面貌,並能促進相互溝通與理解。 |
歷1a-V-1 |
藉由史事的主題脈絡,建立時間架構,觀察事件與事件間的關聯性。 |
歷3c-V-2 |
透過討論、說服、辯論、協商等方式尋求相互理解。 |
地3b-V-1 |
從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網路與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蒐集和解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
地3b-V-3 |
從各類資料辨識現象的型態、關聯與趨勢,解讀資料蘊含的意義。 |
地3c-V-1 |
參與小組討論,與他人共同思考資料的意義並判別資料的可靠性。 |
公3b-V-2 |
分析並運用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
公3c-V-2 |
善用討論形成共識。 |
|
歷Da-V-1 |
從地方到中央。 |
歷Hb-V-1 |
十九世紀以後東亞的人群移動。 |
歷Mb-V-1 |
歐洲與亞洲的交流。 |
地Aa-V-3 |
資料的來源與蒐集。 |
地Aa-V-4 |
資料整理、分析與展示。 |
地Ac-V-2 |
地圖種類及其用途。 |
公Cc-V-2 |
除了選舉之外,我國還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參與形式及管道? |
|
社-U-B1
運用語言、文字、圖表、影像、肢體等表徵符號,表達經驗、思想、價值與情意,且能同理他人所表達之意涵,增進與他人溝通。 |
1b-III-1 |
檢視社會現象中不同的意見,分析其觀點與立場。 |
3b-II-1 |
透過適當的管道蒐集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資料,並判讀其正確性。 |
|
Ae-II-1 |
人類為了解決生活需求或滿足好奇心,進行科學和技術的研發,從而改變自然環境與人們的生活。 |
Ae-III-2 |
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與人類的價值、信仰與態度會相互影響。 |
Ae-III-3 |
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與運用,應受到道德與法律的規範;政府的政策或法令會因新科技的出現而增修。 |
|
社-E-B2
認識與運用科技、資訊及媒體,並探究其與人類社會價值、信仰及態度的關聯。 |
社3a-IV-1 |
發現不同時空脈絡中的人類生活問題,並進行探究。 |
社3b-IV-1 |
適當選用多種管道蒐集與社會領域相關的資料。 |
|
歷Fb-IV-2 |
大眾文化的演變。 |
歷Ic-IV-1 |
城市風貌的改變與新媒體的出現。 |
歷Qa-IV-2 |
工業革命與社會變遷。 |
地Bf-IV-3 |
國際衝突的焦點。 |
地Cb-IV-3 |
飲食文化與食品加工、基因改造食物。 |
公Cb-IV-2 |
媒體與社群網路在公共意見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閱聽人如何覺察其影響? |
公De-IV-2 |
科技發展對中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有什麼影響? |
|
社-J-B2
理解不同時空的科技與媒體發展和應用,增進媒體識讀能力,並思辨其在生活中可能帶來的衝突與影響 |
歷3b-V-2 |
研讀或考察歷史資料,分析其生成背景與其內容的關係。 |
歷3b-V-3 |
分辨歷史事實、史料證據與歷史解釋,說明歷史解釋不同的原因,並檢視證據的適切性。 |
地3a-V-1 |
根據地理系統與地理視野的觀點,利用地理技能的方法發掘各種社會及環境問題。 |
地3a-V-2 |
分析問題形成的背景與內涵,提出解決問題的可能策略。 |
地3b-V-2 |
選擇統計方法、地理資訊系統等適當工具進行資料分析與歸納。 |
公3a-V-1 |
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
公3b-V-1 |
善用多種策略蒐集公民與社會生活相關資料。 |
|
歷Db-V-3 |
戰後的社會運動。 |
歷Na-V-2 |
社會運動與反戰。 |
地Ab-V-2 |
地理資訊系統的功能。 |
地Ab-V-3 |
問題探究:地理資訊的生活應用。 |
地Ac-V-3 |
問題探究:地圖判讀與使用。 |
公Cb-V-1 |
媒體與社群網路的所有權或產製過程,如何影響公共意見的形成? |
公Cb-V-2 |
公共意見形成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可包括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群體之再現)的不平等? |
公De-V-2 |
科技發展會衍生哪些倫理或法律問題? |
|
社-U-B2
善用各種科技、資訊、媒體,參與公共事務或解決社會議題,並能對科技、資訊與媒體的倫理問題進行思辨批判。 |
2b-II-2 |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
2a-III-2 |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
|
Bc-II-1 |
各個族群有不同的命名方式、節慶與風俗習慣。 |
Bc-III-1 |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
Cb-III-2 |
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
|
社-E-B3
體驗生活中自然、族群與文化之美,欣賞多元豐富的環境與文化內涵。 |
社2a-IV-3 |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
社2b-IV-2 |
尊重不同群體文化的差異性,並欣賞其文化之美。 |
|
歷Na-IV-1 |
非洲與西亞的早期文化。 |
歷Na-IV-2 |
希臘、羅馬的政治及文化。 |
地Ad-IV-3 |
多元族群的文化特色。 |
地Af-IV-4 |
問題探究:原住民族文化、生活空間與生態保育政策。 |
地Ca-IV-3 |
聚落地名的命名與環境、族群文化的關係。 |
公Ba-IV-2 |
在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是什麼?為什麼? |
公Bc-IV-2 |
日常生活規範與文化有什麼關係? |
|
社-J-B3
欣賞不同時空環境下形塑的自然、族群與文化之美,增進生活的豐富性。 |
歷2a-V-2 |
關懷世界不同文化的歷史變遷,以及文化傳承的議題。 |
歷2b-V-2 |
理解並尊重不同文化、宗教、族群、種族、性別歷史發展的獨特性與主體性。 |
地1a-V-3 |
說明以地理視野觀察地表現象及議題的方法。 |
地2b-V-2 |
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欣賞各種人地交互作用所塑造的地景。 |
地2b-V-3 |
理解地理環境的系統運作,體認環境倫理的內涵。 |
公1a-V-2 |
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
公2a-V-1 |
關注社會生活相關課題及其影響。 |
|
歷La-V-1 |
神話與哲學。 |
歷La-V-2 |
中古基督教世界。 |
歷Ma-V-1 |
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擴張。 |
地Ba-V-4 |
氣候與自然景觀帶。 |
地Cc-V-2 |
多元的文化景觀。 |
地Cg-V-2 |
多元族群共同塑造的文化特色。 |
公Da-V-2 |
群體權利跟公平正義有什麼關聯?在什麼情形下,特定群體受到「差別對待」會成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積極原則? |
公Dc-V-2 |
我國目前有什麼具體政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 |
|
社-U-B3
體會地理、歷史及各種人類生活規範間的交互影響,進而賞析互動關係背後蘊含的美感情境。 |
2c-II-1 |
省思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在群體中的角色扮演,尊重人我差異,避免對他人產生偏見。 |
2a-III-2 |
表達對在地與全球議題的關懷。 |
2b-III-1 |
體認人們對社會事物與環境有不同的認知、感受、意見與表現方式,並加以尊重。 |
|
Ac-II-1 |
兒童在生活中擁有許多權利(可包括生存權、學習權、表意權、隱私權、身體自主權及不受歧視的權利等)與責任(可包括遵守規範、尊重他人或維護公共利益等)。 |
Ac-III-2 |
法律是由立法機關所制定,其功能在保障人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進步。 |
Af-III-1 |
為了確保基本人權、維護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全球須共同關心許多議題。 |
|
社-E-C1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理解並遵守社會規範,參與公共事務,養成社會責任感,尊重並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權,關懷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
社2b-IV-3 |
重視環境倫理,並願意維護生態的多樣性。 |
社2c-IV-1 |
從歷史或社會事件中,省思自身或所屬群體的文化淵源、處境及自主性。 |
社2c-IV-2 |
珍視重要的公民價值並願意付諸行動。 |
社3d-IV-2 |
提出保存文化資產、改善環境或維護社會正義等可能方案。 |
社3d-IV-3 |
執行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方案並檢討其歷程與結果。 |
|
歷Fa-IV-2 |
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 |
歷Lb-IV-2 |
東南亞地區國際組織的發展與影響。 |
歷Qc-IV-3 |
從兩極到多元的戰後世界。 |
地Ab-IV-4 |
問題探究:土地利用或地形災害與環境倫理。 |
地Bf-IV-4 |
問題探究:伊斯蘭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互動。 |
地Bi-IV-4 |
問題探究:南美洲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育。 |
公Ad-IV-2 |
為什麼人權應超越國籍、種族、族群、區域、文化、性別、性傾向與身心障礙等界限,受到普遍性的保障? |
公Bb-IV-1 |
除了家庭之外,個人還會參與哪些團體?為什麼? |
|
社-J-C1
培養道德思辨與實踐能力、尊重人權的態度,具備民主素養、法治觀念、環境倫理以及在地與全球意識,參與社會公益活動。 |
歷2c-V-2 |
省思歷史發展的多重面向,珍視融合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體系及人權的價值。 |
歷3d-V-2 |
對於具有價值立場的公共議題,進行歷史性的分析與討論,並付諸行動。 |
地2b-V-1 |
具備地方感與鄉土愛,關懷其他地區的社會及環境議題。 |
地2c-V-2 |
珍視不同空間尺度的環境永續價值,並願意付諸行動保護。 |
地3c-V-2 |
參與小組討論,與他人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
公2c-V-2 |
珍視並願意維護重要的公民價值。 |
公3d-V-2 |
落實具有公共性或利他性的行動並反思與修正。 |
|
歷Db-V-3 |
戰後的社會運動。 |
歷Ib-V-2 |
共產主義在東亞的發展歷程及對局勢的影響。 |
歷Nb-V-2 |
「西方」與「反西方」。 |
地Ba-V-5 |
問題探究:氣候、水資源與人類生活。 |
地Ca-V-2 |
臺灣的原住民族與南島語族。 |
地Cb-V-3 |
人口與環境問題。 |
公Ad-V-1 |
國際人權公約與相關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等)如何促成普世人權的實現? |
公Bc-V-1 |
社會規範如何維護社會秩序與形成社會控制?在什麼情形下,規範會受到質疑而改變? |
|
社-U-C1
具備對道德、人權、環境與公共議題的思考與對話素養,健全良好品德、提升公民意識,主動參與環境保育與社會公共事務。 |
3c-II-1 |
聆聽他人的意見,並表達自己的看法。 |
3c-III-1 |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與他人討論。 |
3c-III-2 |
發揮各人不同的專長,透過分工進行團隊合作。 |
|
Bc-II-2 |
家庭有不同的成員組成方式;每個家庭所重視的價值有其異同。 |
Bc-III-1 |
族群或地區的文化特色,各有其產生的背景因素,因而形塑臺灣多元豐富的文化內涵。 |
|
社-E-C2
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養成尊重差異、關懷他人及團隊合作的態度。 |
社2b-IV-2 |
尊重不同群體文化的差異性,並欣賞其文化之美。 |
社3c-IV-1 |
聆聽他人意見,表達自我觀點,並能以同理心與他人討論。 |
社3c-IV-2 |
理解成員特質並相互學習與合作。 |
|
歷Cb-IV-1 |
原住民族社會及其變化。 |
歷Ia-IV-2 |
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商貿與文化交流。 |
歷Qb-IV-2 |
亞、非、美三洲的發展及回應。 |
地Ad-IV-4 |
問題探究:臺灣人口問題與對策。 |
地Af-IV-4 |
問題探究:原住民族文化、生活空間與生態保育政策。 |
地Bg-IV-4 |
問題探究:漠南非洲的公平貿易議題。 |
公Bn-IV-2 |
人為什麼從自給自足轉向交易? |
公Ca-IV-1 |
日常生活和公共事務中的爭議,為什麼應該以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決? |
|
社-J-C2
具備同理與理性溝通的知能與態度,發展與人合作的互動關係。 |
歷3c-V-1 |
聆聽他人並陳述自己的觀點,檢視自己的盲點與偏見,形成新的觀點。 |
歷3c-V-2 |
透過討論、說服、辯論、協商等方式尋求相互理解。 |
地3c-V-3 |
團隊協力共同解決問題。 |
地3d-V-1 |
透過小組合作,發掘各種社會或環境問題,規劃解決問題的執行策略。 |
地3d-V-2 |
小組合作共同執行解決問題的策略,並發表執行成果。 |
公2b-V-1 |
同理個人或不同群體在社會處境中的經歷與情緒。 |
公3c-V-3 |
整合成員特質並展現團隊合作成效。 |
|
歷Bb-V-2 |
戰後來臺的各方移民。 |
歷Hb-V-2 |
十九世紀以後東亞人群移動的變遷及其影響。 |
歷Na-V-2 |
社會運動與反戰。 |
地Bg-V-4 |
問題探究:區域發展的反思。 |
地Cc-V-4 |
問題探究1:東南亞國協的發展與挑戰。 |
地Ce-V-2 |
文化異同。 |
地Ce-V-4 |
問題探究:區域紛爭與發展機會。 |
地Cf-V-3 |
區域競爭、合作與歐盟。 |
公Dc-V-1 |
不同文化之間為何會有摩擦或衝突? |
公Dc-V-2 |
我國目前有什麼具體政策,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平等? |
|
社-U-C2
發展適切的人際互動關係,並展現相互包容、溝通協調、社會參與及服務等團隊合作的精神與行動。 |
2b-II-2 |
感受與欣賞不同文化的特色。 |
2c-III-3 |
澄清及珍視自己的公民身分,並具備對國家及文化的認同感。 |
|
Af-II-1 |
不同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可能產生衝突、合作和創新,並影響在地的生活與文化。 |
Af-III-1 |
為了確保基本人權、維護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全球須共同關心許多議題。 |
Af-III-3 |
個人、政府與民間組織可透過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事務,善盡世界公民責任。 |
|
社-E-C3
了解自我文化,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關心本土及全球議題。 |
社2a-IV-1 |
敏銳察覺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及其淵源。 |
社2a-IV-3 |
關心不同的社會文化及其發展,並展現開闊的世界觀。 |
社2b-IV-1 |
感受個人或不同群體在社會處境中的經歷與情緒,並了解其抉擇。 |
社2b-IV-2 |
尊重不同群體文化的差異性,並欣賞其文化之美。 |
|
歷Fa-IV-4 |
臺海兩岸關係與臺灣的國際處境。 |
歷Ha-IV-2 |
商周至隋唐時期民族與文化的互動。 |
歷Ob-IV-1 |
歐洲的海外擴張與傳教。 |
地Aa-IV-4 |
問題探究:臺灣和世界各地的關聯性。 |
地Ae-IV-3 |
臺灣的國際貿易與全球關連。 |
地Bc-IV-4 |
問題探究:大洋洲與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的連結。 |
公Dc-IV-3 |
面對文化差異時,為什麼要互相尊重與包容? |
公Dd-IV-2 |
全球化帶來哪些影響?人們有哪些回應和評價? |
|
社-J-C3
尊重並欣賞各族群文化的多樣性,了解文化間的相互關聯,以及臺灣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係。 |
歷2a-V-1 |
連結本土歷史經驗與他國的歷史發展,深化對史事脈絡的理解,發展全球視野。 |
歷2c-V-2 |
省思歷史發展的多重面向,珍視融合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體系及人權的價值。 |
地2a-V-1 |
敏銳察覺社會及環境變遷的內涵。 |
地2a-V-2 |
連結地理視野、地理系統的概念,體認生活中各種現象的全球關連。 |
公2b-V-2 |
尊重或肯認社會中的不同主張及差異。 |
公2c-V-2 |
珍視並願意維護重要的公民價值。 |
|
歷Ib-V-3 |
區域合作與經貿統合的追求。 |
歷Nb-V-3 |
全球化與多元文化。 |
地Bg-V-1 |
區域互賴與不平等交換。 |
地Bg-V-4 |
問題探究:區域發展的反思。 |
地Cf-V-4 |
問題探究:西方文化圈的形成與特色。 |
公Dd-V-1 |
全球化會對國家治理帶來哪些挑戰?我國面臨的議題有哪些? |
公Df-V-3 |
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間所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
|
社-U-C3
珍視自我文化的價值,尊重並肯認多元文化,關心全球議題,以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國際移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