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軸 |
項目 |
階段 |
條目 |
說明 |
建議節數 |
A.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
|
a.公民身分
|
國民中學 |
|
探討公民、國民與其他身分(例如:移民、難民等)的差別;著重公民在憲法上的法定資格與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及主動性。
|
2 |
公Aa-IV-2 |
現代公民必須具備哪些基本的德性?為什麼? |
|
擇要探討公民德性對於實現憲政民主的重要,包括尊重與肯認不同價值、願意參與公共事務等。
|
普通型
高中 |
公Aa-V-1 |
公民身分如何演變?為什麼從特定群體,漸次擴張至普遍性身分? |
|
從權利主體與權利內涵的擴展,擇要分析公民身分的演變,包括女性和少數群體獲得平等公民權的演變歷程。
|
2 |
|
舉實例討論我國從威權體制到民主政治的歷程中,各項公民權利(公民自由權、政治權、社會權、文化權等)的落實經驗,包括普遍性權利和差異性權利。
|
【延伸探究】為什麼我國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賦予原住民族具有民族的地位和自治的權利?對於原住民族的公民身分有什麼意義?
|
|
|
b.權力、權利與責任
|
國民中學 |
公Ab-IV-1 |
民主國家中權力與權利的差別及關聯。 |
|
說明權力是支配的力量,權利則是免於人們受到權力濫用的傷害,確保生存尊嚴,並能促進公共利益;消極權利與積極權利的說明並重。
|
2 |
公Ab-IV-2 |
學生們在校園中享有哪些權利?如何在校園生活中實踐公民德性? |
|
說明學生在校園中的權利受憲法及相關法律(包括兒童權利公約及其施行法等)之保障,並舉例探討實踐公民德性對校園生活的重要性。
|
普通型
高中 |
公Ab-V-1 |
為什麼人是權利主體,且享有平等的權利能力?為什麼在自然人之外,還有法人的概念? |
|
著重介紹權利主體的基本概念,並以志願結社、地方或民族自治團體為例,說明現代法治國家中法人的概念。
|
2 |
公Ab-V-2 |
為什麼部落、原住民各民族、原住民族都有權利能力? |
|
著重探討原住民族集體權利能力,包括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所提及的部落諮商同意權或其他權利能力。
|
公Ab-V-3 |
民主國家中,人民或政府如何才會被賦予法律上的義務或責任(包括學生參與校園民主及學生自治的責任)? |
|
以我國的實例說明(包括高級中等教育法第53條的規定),著重探討正當程序的重要性。
|
公Ab-V-4 |
國家的權力行使,為什麼必須權責相符? |
|
分析國家權力對人民的生活影響至鉅,權力必須有可課責性,方能使國家審慎運用權力。
|
【延伸探究】高級中等教育法對學生在學校的權利與義務有何規範?對於高中學生的影響為何?高中學生在學校還有其他權利與責任嗎?
|
|
|
c.國家與認同
|
普通型
高中 |
公Ac-V-1 |
國家主權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關係? |
|
擇例探討國家主權廣泛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可包括發行貨幣、證明身分或頒布法律等,如何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
|
2 |
公Ac-V-2 |
為什麼公民身分是現代國家認同的基礎? |
|
著重公民身分的保障是現代民主國家運作的基礎,探討公民的國家認同並非指效忠統治者。
|
公Ac-V-3 |
為什麼多元身分認同的建構、肯認與保障,和國家政策關係密切? |
|
以種族、族群、區域、文化、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面向舉例探討。
|
d.人性尊嚴與普世人權
|
國民中學 |
公Ad-IV-1 |
為什麼保障人權與維護人性尊嚴有關? |
|
|
2 |
公Ad-IV-2 |
為什麼人權應超越國籍、種族、族群、區域、文化、性別、性傾向與身心障礙等界限,受到普遍性的保障? |
|
從「世界人權宣言」擇要探討人權普世化是促進自由、正義與世界和平不可或缺的基礎。
|
普通型
高中
|
公Ad-V-1 |
國際人權公約與相關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等)如何促成普世人權的實現? |
|
|
2 |
公Ad-V-2 |
我國如何將國際人權公約的相關主張融入法律制度中? |
|
擇例探討我國立法院批准或通過的相關人權公約或公約施行法,使國際公約的人權保障,具有國內法律之效力。
|
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
a.個人、家庭與部落
|
國民中學 |
公Ba-IV-1 |
為什麼家庭是基本及重要的社會組織? |
|
探討家庭的初級社會化意義及與其他社會制度的關係。
|
6 |
公Ba-IV-2 |
在原住民族社會中,部落的意義與重要性是什麼?為什麼? |
|
探討部落是原住民族體現文化、認同、政治、生產分配的在地連結點,且為原住民族自治的基礎。
|
公Ba-IV-3 |
家人間的親屬關係在法律上是如何形成的?親子之間為何互有權利與義務? |
|
以婚姻、出生及收養等方式來說明配偶、血親及姻親的親屬關係,並以法律的相關規定(包括大法官釋字748號解釋),探討婚姻成立的要件,及配偶間或親子間相互的權利與義務。
|
公Ba-IV-4 |
為什麼會產生多樣化的家庭型態?家庭職能如何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 |
|
探討家庭型態與職能的多樣性,避免過度強調單一理想家庭型態。
|
公Ba-IV-5 |
公權力如何介入以協助建立平權的家庭和發揮家庭職能? |
|
擇例探討家庭職能的發揮,有賴公權力提供資源與排除壓迫,可包括育嬰照護等責任的承擔以及家庭暴力的防治等面向。
|
b.團體、志願結社與公共生活
|
國民中學 |
公Bb-IV-1 |
除了家庭之外,個人還會參與哪些團體?為什麼? |
|
說明公民有權成立或加入各種自主性的人民團體,來保障或實踐自己的權利;擇例以國中生可能參加的團體(包括社區組織)加以探討。
|
2 |
公Bb-IV-2
|
民主社會中的志願結社具有哪些特徵?對公共生活有什麼影響? |
|
著重探討志願結社的特徵及對公共生活的影響,而非志願結社的類型。
|
普通型
高中
|
公Bb-V-1 |
為什麼人民的志願結社受到相關法律的規範?會產生什麼影響? |
|
著重分析立法規範的理由,並討論是否可能侵害憲法所保障之人民結社權。
|
1 |
c.規範、秩序與控制
|
國民中學 |
公Bc-IV-1 |
為什麼會有社會規範?法律與其他社會規範有什麼不同? |
|
|
3 |
|
探討影響日常生活規範的文化因素,可包括習俗、信仰、儀式、語言、審美、倫理價值或性別關係等。
|
公Bc-IV-3 |
社會規範如何隨著時間與空間而變動?臺灣社會之族群、性別、性傾向與身心障礙相關規範如何變動? |
|
擇要探討社會規範如何反映社會結構與文化的演變。
|
普通型
高中 |
公Bc-V-1 |
社會規範如何維護社會秩序與形成社會控制?在什麼情形下,規範會受到質疑而改變? |
|
著重探討社會規範並非僅透過強制力來維護,並擇例討論規範(種族、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相關規範)持續受到質疑時,也有改變的可能。
|
1 |
公Bc-V-2 |
社會規範對個人追求自我實現以及社群的資源分配,會產生哪些影響? |
|
擇例探討社會規範可能對特定群體(可包括種族、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較為不利,進而影響群體成員個人的人生目標設定與自我實現之可能。
|
【延伸探究】就我國而言,既有性別文化規範如何影響個人追求自我實現?性別文化規範和性騷擾、性暴力或性別霸凌的關係為何?
|
|
d.國家與政府
|
國民中學 |
|
說明國家是由人民組成,政府可以運用國家權力;著重探討民主國家的政府須得到人民的定期授權。
|
1 |
【延伸探究】對國中學生而言,政府有哪些政策可以讓人民感到幸福?
|
|
|
普通型
高中 |
公Bd-V-1 |
我國國家主權在憲法上如何界定?有何爭議? |
|
說明我國憲法對國家主權的宣示,並探討我國主權及領土疆域的界定所面臨之爭議。
|
1 |
e.政府的組成
|
國民中學 |
公Be-IV-1 |
民主國家的政府體制為什麼須符合權力分立的原則? |
|
著重探討民主國家採行權力分立之目的,消極在於避免政府濫權,積極則在保障人民的權利。
|
6 |
公Be-IV-2 |
為什麼政府的職權與行使要規範在憲法中? |
|
探討有限政府是憲政精義之所在,且政府主要職權常在憲法中規範,以維持其明確性與穩定性。
|
公Be-IV-3 |
我國中央政府如何組成?我國的地方政府如何組成? |
|
著重說明各級政府組成的原則,而非介紹組織架構的細節。
|
普通型
高中 |
公Be-V-1 |
民主國家有哪些常見的政府體制?與我國的政府體制有什麼差異? |
|
著重探討內閣制與總統制的區別,並比較與我國體制的差異。
|
6 |
公Be-V-2 |
民主國家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權力分享原則有哪些?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如何劃分權限? |
|
擇要討論聯邦制與單一制的區別,並依據我國憲法及地方制度法,探討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事權分配原則。
|
【延伸探究】我國原住民族追求自治的訴求有哪些?與目前的地方自治有哪些基本差異?為什麼?
|
|
|
f.法律的位階、制定與適用
|
國民中學 |
|
基於統治者和法律的關係,探討人治和法治的區別。
|
1 |
公Bf-IV-2 |
憲法、法律、命令三者為什麼有位階的關係? |
|
探討憲法、法律與命令的不同效力,並比較三者的位階關係。
|
【延伸探究】原住民族基本法或其他基本法,其法律位階之效力為何?和一般的法律有何不同?
|
|
|
普通型
高中 |
|
著重在以實例探討民主國與法治國的理念下,法律的制定、修改與廢止的正當程序。
|
2 |
|
擇要探究法律解釋原則,可包括法治國運作的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或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等,並擇例說明解釋之目的在於使法律適用更為明確與妥適。
|
g.憲法與人權保障
|
國民中學 |
公Bg-IV-1 |
為什麼憲法被稱為「人民權利的保障書」? |
|
|
1 |
普通型
高中 |
公Bg-V-1 |
憲法與基本權利的保障,有什麼關聯?基本權利的限制,有何範圍?國家如何促進基本權利的實現? |
|
1.擇例說明凡是維護人性尊嚴或人格自主發展所不可或缺之重要利益,皆應明列於憲法成為基本權利。國家除應避免侵犯基本權利,更應積極促進其實現。
2.探討國家為調和公共利益時,可透過法律的正當程序,適當限制基本人權,但仍不得侵犯人性尊嚴。
|
3 |
公Bg-V-2 |
憲法如何規範國家公權力之行使以保障人權? |
|
著重探討政府權力行使須受憲法規範,且公權力之行使,必須遵守法律保留、明確性、平等及正當程序等原則,必要時須受司法審查其合憲性、合法性與合理性。
|
【延伸探究】國家必須經由立法授權才能限制人民的基本權利,什麼樣的限制是侵犯人性尊嚴而不得為之?
|
|
|
h.干涉、給付行政與救濟
|
國民中學 |
公Bh-IV-1 |
為什麼行政法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什麼政府應依法行政? |
|
探討行政法的意義及政府應依法行政的理由,並以實例說明人民在行政法中的權利與義務。
|
3 |
公Bh-IV-2 |
人民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行政管制?當人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尋求行政救濟的意義為何? |
|
著重以我國實例說明。
|
普通型
高中 |
公Bh-V-1 |
人民日常生活如何受到行政法的影響?行政法有哪些重要的原理原則? |
|
擇例探討行政法的重要原理原則及其維護公益、保障人權與實現正義的功能。
|
4 |
公Bh-V-2 |
行政行為要達成實質正義,為什麼必須先有公平合理的程序?行政程序有哪些的基本原則? |
|
|
公Bh-V-3 |
人民的權益因行政公權力違法或不當而受損時,人民如何尋求行政救濟? |
|
以實例說明人民提起訴願或行政訴訟,以行使權利救濟,並介紹我國行政法院訴訟審級制度,進而探討審級制度保障人權、維護人民權益及實踐司法正義的目的。
|
i.犯罪與刑罰
|
國民中學 |
公Bi-IV-1 |
國家為什麼要制定刑法?為什麼行為的處罰,必須以行為時的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
|
探討刑法制定的目的,以及罪刑法定主義的意義與重要性。
|
4 |
公Bi-IV-2 |
國家制定刑罰的目的是什麼?我國刑罰的制裁方式有哪些? |
|
探討刑罰可預防、處罰及矯正犯罪的功能,並擇要討論我國刑罰的主要制裁方式。
|
公Bi-IV-3 |
在犯罪的追訴及處罰過程中,警察、檢察官及法官有哪些功能與權限? |
|
說明刑事訴訟程序主要有偵查與審判二部分,並擇要探討警察、檢察官和法官在程序中的功能與權限。
|
普通型
高中 |
公Bi-V-1 |
國家為什麼要以刑罰的方式處罰人民?犯罪的一般成立要件有哪些? |
|
探討刑罰的性質與倫理譴責意涵,並著重討論犯罪成立所須的嚴格要件。
|
5 |
公Bi-V-2 |
為什麼罪刑法定主義是刑法的最高原則?有哪些重要內涵? |
|
探討國家要定義人民犯罪,必須透過立法權制定法律的理由,並以實例討論罪刑法定主義的重要內涵。
|
公Bi-V-3 |
國家如何追訴、處罰犯罪行為?為什麼被告未經審判確定有罪前,應推定其為無罪?為什麼被告與被害人的權利應受到保障? |
|
從人權保障的觀點,探討被告與被害人在犯罪追訴與處罰程序中,應有的權利保障,並討論我國普通法院訴訟審級制度的意義。
|
|
以我國實例探究自由心證主義的基本意涵,包括論理法則與經驗法則等重要原則。
|
【延伸探究】「刑法的最後手段性」或「刑法的謙抑思想」與現代社會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有何關聯?為什麼?
|
|
j.民事權利的保障與限制
|
國民中學 |
公Bj-IV-1 |
為什麼一般契約只要雙方當事人合意即可生效,而有些契約必須完成登記方能生效?契約不履行會產生哪些責任? |
|
擇例比較兩種類型契約的不同及其理由,並探討因為故意或過失而不履行契約時,他方可採取的法律手段。
|
6 |
公Bj-IV-2 |
為什麼一般人能自由訂立契約,而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契約原則上必須得法定代理人同意? |
|
擇例探討法律限制契約自由,有保護限制行為能力人權益或維護公益的用意。
|
|
擇例探討因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的身體或物品者,所須負擔的賠償責任。
|
公Bj-IV-4 |
智慧財產權為什麼需要保障?日常生活中,如何合理使用他人的著作?侵害著作權須負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
|
討論智慧財產權的基本意涵及保護智慧財產權的目的,並擇例探討學生如何合理使用他人的著作,以及侵害著作權須負的法律責任。
|
公Bj-IV-5 |
社會生活上人民如何解決民事紛爭?這些解決方法各有哪些優缺點? |
|
|
普通型
高中
|
公Bj-V-1 |
為什麼消費者保護契約、勞動契約的資方不能享有完全的締約自由,必須被多加限制?如何判斷其限制的合理性? |
|
從權力與資源不對等的觀點,探討消費者保護法、勞動基準法中對資方締約自由的限制,並判斷上述限制的合理性。
|
5 |
|
著重以民法第767條探討所有權的意義、保障及物權的特性(包括直接支配性、保護之絕對性、排他性及優先性)。
|
公Bj-V-3 |
配偶之間的財產應如何規範方屬合理? |
|
說明法定夫妻財產制,並探討其合理性。
|
公Bj-V-4 |
現行民法繼承制度如何保障人民的財產權? |
|
擇要說明現行民法繼承制度的基本規定,並以實例探討對於被繼承人之債權人及繼承人保障的合理性。
|
【延伸探究】保護私有財產(例如智慧財產權與所有權)與促進公共利益如何調和?
|
|
|
k.兒童及少年的法律保障
|
國民中學 |
公Bk-IV- |
為什麼少年應具備重要的兒童及少年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我國制定保護兒童及少年相關法律的目的是什麼?有哪些相關的重要保護措施? |
|
探討我國為保護兒童及少年而制定的相關法律之理念與精神,可包括兒童權利公約及其施行法(含一般性意見書)、勞動基準法、少年事件處理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或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等。
|
3 |
【延伸探究】我國制定保護兒童及少年的相關法律,對兒童及少年來說,是保護或是限制? |
|
|
普通型
高中 |
公Bk-V-1 |
為什麼少年的刑事司法程序與成年人不同? |
|
分析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意旨及兒童權利公約第10號一般性意見的精神,並擇例探討國家對於少年在刑事司法上的保障及限制。
|
1 |
l.資源有限與分配
|
國民中學 |
公Bl-IV-1 |
個人與家庭為什麼需要做選擇?如何選擇? |
|
1.從日常生活出發,探究經濟學中所稱的資源。
2.從資源有限且有多種用途的觀點,說明選擇的必要。
|
4 |
|
在面對某資源只有兩項用途時,分別說明選擇這兩項用途的機會成本。
|
公Bl-IV-3 |
如何使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解釋選擇行為? |
|
|
|
使用機會成本的概念,探討價格變動如何影響人的選擇。
|
公Bl-IV-5 |
不同分配資源的方法,各有哪些優缺點? |
|
舉例說明家庭與學校裡資源分配的方法,並比較不同分配方法的利弊。
|
普通型
高中 |
公Bl-V-1 |
廠商與政府有什麼資源?如何決定資源的用途? |
|
1.舉例探討當廠商有三種以上的選擇時,該如何做決定。
2.若某廠商有能力生產A、B兩產品,但目前僅生產A產品,可分別討論以下兩種狀況對廠商生產決策的影響:
(1)A產品價格不變,但B產品的價格上漲;
(2)B產品價格不變,但A產品的價格上漲。
3.舉例探討政府因預算有限,在決策時需考慮機會成本。
|
4 |
m.誘因
|
國民中學 |
公Bm-IV-1 |
家庭與學校如何透過誘因影響學生的行為? |
|
1.從日常生活出發,探究經濟學中所稱的誘因,包含正向誘因與負向誘因。
2.舉例說明家庭與學校所提供的金錢誘因與非金錢誘因。
|
1 |
公Bm-IV-2 |
為什麼不同人對同一誘因的反應不同? |
|
探討同樣的誘因對不同人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
|
普通型
高中 |
|
|
2 |
公Bm-V-2 |
政府政策如何影響誘因,進而改變人民行為? |
|
擇例探討政府採用金錢或非金錢誘因對人民行為的影響。
|
n.交易與專業分工
|
國民中學 |
公Bn-IV-1 |
個人與家庭如何解決食衣住行的需求? |
|
舉例說明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有一些是自行生產的,有一些是交易而來。
|
3 |
|
從成本或品質擇例探討。
|
|
從商品價格的角度擇例探討。
|
|
從生產該產品的本國廠商與本國消費者的角度擇例探討。
|
普通型
高中 |
|
國內交易與國際貿易會導致專業分工,擇例探討其對產能等影響。
|
3 |
公Bn-V-2 |
決定一國進出口某項商品的主要因素。 |
|
討論絕對利益與比較利益的差異,並探討交易雙方如何依據其比較利益生產並銷售(出口)產品。
|
o.供給與需求
|
普通型
高中 |
公Bo-V-1 |
消費者對某單位產品的願付價格是如何決定的? |
|
|
4 |
|
|
公Bo-V-3 |
需求的變動與需求量的變動有什麼不同? |
|
|
公Bo-V-4 |
廠商某單位產出之願售價格如何決定? |
|
|
|
|
公Bo-V-6 |
供給的變動與供給量的變動有什麼不同? |
|
|
p.貨幣的功能
|
國民中學 |
|
擇例探究人類曾使用過哪些物品作為貨幣,並分析其具備的特性與功能。
|
2 |
|
|
|
|
公Bp-IV-4 |
買賣外幣通常透過銀行,哪些人會想要買外幣?哪些人會想要賣外幣? |
|
說明匯率是指1單位外國貨幣可以交換多少新臺幣,並擇例討論。
|
q.國民所得
|
普通型
高中 |
|
以廠商為例,探討為何廠商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產值越高,員工與老闆合計的所得也越高。
|
3 |
|
說明計算臺灣的國內生產毛額時,須扣除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國外進口品之價值。
|
|
擇例說明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或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越高的國家,平均而言人民的生活水準也越高。
|
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
|
a.民主治理
|
國民中學
|
公Ca-IV-1 |
日常生活和公共事務中的爭議,為什麼應該以非暴力的方式來解決? |
|
分析暴力所造成的傷害,並討論非暴力解決爭議符合民主的開放與學習價值的理由。
|
3 |
公Ca-IV-2 |
行政機關在政策制定前,為什麼應提供人民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機會? |
|
|
公Ca-IV-3 |
中學生如何參與校園公共事務的決策過程? |
|
|
普通型
高中
|
公Ca-V-1 |
民主治理的核心概念是什麼?我國有哪些民主治理的實踐? |
|
說明國家與人民不只是統治的關係,也有協力的可能,並以實例探討人民對行政權的參與。
|
2 |
|
探討民主課責除了透過議會及輿論監督外,也包括行政過程的透明性、回應性及代表性。
|
【延伸探究】我國民主治理的實踐經驗中,存在哪些挑戰及困境?
|
|
|
b.公共意見
|
國民中學 |
公Cb-IV-1 |
民主社會的公共意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麼特性? |
|
探討民主社會如何經過反覆的公開自由辯論而形成公共意見,且形成之後仍具有變動性。
|
2 |
公Cb-IV-2 |
媒體與社群網路在公共意見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閱聽人如何覺察其影響? |
|
|
普通型
高中 |
公Cb-V-1 |
媒體與社群網路的所有權或產製過程,如何影響公共意見的形成? |
|
探討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及其守門過程可能存在資訊過濾、再現或壟斷等問題,並以我國的實例討論其與公共意見形成的關聯。
|
2 |
公Cb-V-2 |
公共意見形成過程中,可能存在哪些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可包括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群體之再現)的不平等? |
|
1.探討媒體近用權和媒體監督的重要性。
2.擇例探討公共意見形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之不平等現象。
|
【延伸探究】在臺灣社會的實例中,公共意見如何影響公共政策的制訂?如何發揮對政府監督與制衡的作用?
|
|
|
c.政治參與
|
國民中學 |
公Cc-IV-1 |
民主社會中的政治參與為什麼很重要? |
|
|
2 |
公Cc-IV-2 |
民主社會中為什麼常用投票來做為重要的參與形式? |
|
|
|
|
【延伸探究】中學生有哪些政治參與的管道?可能會面臨哪些限制?
|
|
|
普通型
高中 |
公Cc-V-1 |
我國公民如何透過選舉參與中央及地方政治? |
|
著重探討不同層級公職人員選舉制度的特性,而非著重公職人員選舉項目和年齡等相關規定。
|
3 |
公Cc-V-2 |
除了選舉之外,我國還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參與形式及管道? |
|
著重在分析不同的參與形式及管道對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
|
【延伸探究】社會處境不利的群體面臨什麼樣政治參與機會與資源上的不平等?
|
可以從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不同面向進行探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