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學實施
(一)教學設計應依據學生特性與身心發展狀況,依循自然科學領域核心素養具體內涵,審酌教育專業,提供資源、機會及環境,引導學生成為自發主動的學習者。
(二)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並應鼓勵學生修習非傳統性別之學科領域。
(三)教學實施應以培養學生擁有問題解決能力為目標,規劃學習活動應以解決問題策略為中心,並依循確認問題、蒐集有關資訊、擬訂解決方案、選定及執行解決方案,以及進行方案評鑑與改進等程序實施教學。
(四)教學實施應以培養探究能力、分工合作的學習、獲得思考智能、習得操作技能、達成課程目標為原則。因此,教學形式應不拘於一種,視教學目標及實際情況而定,可採取講述、實驗、實作、專題探究、戶外參觀或科學觀察、植栽及飼養之長期實驗等多元方式。
(五)教學設計無論為學生個人學習或團體學習,應於教學進行中培養學生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權利的價值觀。
(六)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對於理論或原理原則的演繹推理,宜多舉實例,以引起學生仿作動機,進而自行推理分析,習得演繹法的實驗程序及方法。
(七)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宜以學生日常生活體驗,以既有知識或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實際教學時,可彈性調整教科用書單元與活動順序,以適應各地區環境與特性。
(八)教學設計需要以實驗歸納證據者,教師宜讓學生親手操作,以熟練實驗技巧,提供學生自我發揮之創造空間。教師可從旁協助善加引導,提供學生動手做實驗、感受發現的喜悅,並讓學生藉由分析實驗統計數據的結果,習得歸納法之實驗程序及方法。
(九)教師宜就教材特性,使用教學媒體、實驗活動、田野踏察或戶外教學等,除知識傳授外,更加注重科學方法運用、科學態度的培養及科學本質的認識。
(十)教師在教學前宜參考課程計畫、教學計畫,訂定學習評量計畫,評估學生學習成果以達成教學目標;且應依據學生學習成效,修訂教學計畫,藉以提升教學效能與品質,達成教師自我的專業成長。
(十一)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內容之教學主題,由各校教師依據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學習內容、學校特性自行設計。為強化跨科目之間的整合,課程可由領域內不同學科教師協同教學。
(十二)教學時,要因應學生的多元文化背景與特殊需求,含辨色障礙、感官障礙等,提供支持性和差異化的教學,並且提供適性的輔導措施。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教育主管機關應協助學校提供合適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