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境科學概論
(一)課程發展
環境科學概論學科兼具理論知識與實例應用,課程發展應結合環境科學基礎理論與環境議題的實例;除基本學科知識外,各單元的教學能以環境議題的實例,引導學生思考、探究與討論。環境科學課程的架構,從人類對環境的衝擊所引發的環境議題切入,探究人類如何有效利用能源與資源,以如何處理所產生的廢棄物及環境汙染的問題,進而思考資源分配與環境負荷等公平正義的議題,最終論述環境倫理與永續發展的理念與行動。課程架構以議題實例為導向,以科學理論作基礎,培養環境關懷與正義的情意態度,實踐永續發展的行動。
(二)教材編選
1.環境科學概論主軸可分為環境科學原理、個人與環境、社會與環境及永續發展,各校可依實際需要,於適當學年/學期,彈性安排授課學分與內容。
2.環境科學概論的學科內容或教材應同時具有全球環境議題的國際視野與臺灣環境議題的區域思考。
3.環境科學概念的教材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項:
(1)環境科學原理
以實例說明物質的循環與生物放大效應,在環境與生物間的交互作用等生態平衡原則,並避免與自然學科重複純粹學理內容。提供環境監測資訊的取得管道與方式,說明環境監測數.所對生物生存與生計的危害或影響,提高對環境良莠的敏感度。
(2)能源與資源的永續利用
探討自然能源與資源耗竭的問題,以及現行能源與資源的利用所帶來的環境衝擊,落實節能減碳的觀念,討論資源循環再生的策略及替代能源的發展與應用。
(3)環境汙染與防制
探究環境汙染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如重金屬汙染、環境荷爾蒙等,討論人類經濟的活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汙染或破壞等衝擊,著重在廢棄物與汙染預防與減量的概念,與簡介環境汙染防制的相關協議或法規。
(4)資源分配與環境負荷的公平正義
探討人類發展所引發的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象以及弱勢地區或族群承擔過多環境汙染的問題;思考環境衝擊與環境責任的均衡;介紹企業社會責任、公平交易的制度、及社會正義的理念。
(5)永續發展
介紹聯合國永續發展的重要議程,並以臺灣與國際的永續發展實例為闡述的材料,探究永續發展的趨勢,以及各種參與永續環境發展的策略與做法。
(三)教學實施
1.環境科學概論在環境科學基礎理論的講述之外,更強調能以生活環境周遭的實例融入課程之中,透過實例來探討與個人切身相關的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切,產生保護與永續環境的意願,進而有效學習相關的能力,培養積極環境態度並能採取行動。
2.教學活動設計宜考慮:
(1)課程可以採大單元教學以利進度調整,並結合現代議題及網路學習。
(2)每單元主題宜以情意為主軸,認知、習作或相關活動的實作為輔,以理說情為宜。
(3)教學內容可配合發生於臺灣或全球等重大環境新聞或議題,切入各單元主題,以引起動機、隨機教學,並使理論與實務兼顧。
(4)可安排實地參觀訪查相關專業職場、活動、展覽等,與社會實務相結合。
(5)可選取與單元主題相關的教學媒體,促進學習興趣。
(6)規劃議題探索與問題解決的作業與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將課程與生活議題相結合。
3.教學活動之安排,須兼顧認知、情意、技能三方面能力的發展,並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實施增廣或補救教學:對於身心障礙的學生,應依其特殊困難與需求,結合特教人員實施特殊教學及輔導。
(四)教學資源
1.教學資源涵蓋書籍、繪本、影片、教具、資訊軟體及網路資源等。
2.可結合校友、家長、職場人士、典範人物及具實務經驗之教師等人力資源,建立合作機制。
3.應用優良的戶外環境學習場域與設施(如國家公園、環境教育認證的設施場所、博物館…)的展示與解說資源。
(五)學習評量
環境科學概論的教學主要包括基礎理論的了解及環境議題探索的學習,故教師可參酌問題探究式的評量方式及原則,作為學生學習成果之評量。
1.紙筆測驗—非記憶性之評量方式。
2.個人作業部分—以各單元主題習作與後設認知的分享報告為主。
3.小組作業部分—以課外任務分配及課堂中表達、分享之參與程度為主。
相關檔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