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名稱:北區策略聯盟第1次工作坊-形成性評量
研習時間:109年10月23日09時30分至15時30分
研習地 點:宜蘭縣五結國小
講師:吳璧純教授
出席人員:北區七縣市輔導員
研習成果紀錄:
壹、討論內容:
※上午課程重點摘要:
一、生活課程形成性評量工具之開發
生活課程輔導群每年皆有精進鑽研的主題,延續去年總結性評量的精采,今年承載著總結性評量的基礎,擴展為形成性評量工具的開發,藉由形成性評量工具的運用,能提升教與學的成效,讓孩子的學習歷程是有素養的、可看見的。摘要以下幾項重點:
(一)學習評量是蒐集學生學習證據的重要工作,藉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知道教學的效果如何,需不需要調整與加強。
(二)形成性評量的重要性:與總結性評量不同,可以知道學生學習得如何,以便了解能給予什麼協助,以增進學習成效。
(三)以基隆市團108學年度「聲音響響樂」案例為文本討論,並以六人一組分組進行案例評量分析之實作。分析題目如下:
‧從學習評量看見了哪些素養導向教學特性?

‧本方案的形成性評量有哪些類型?
‧本方案的形成性評量工具有哪些類別?
1.小組分享案例分析討論成果。
2.教學者玉程回饋:生活課程每年主軸不管是什麼,要記得孩子要學習什麼?教學夥伴間的共備和激盪是重要且感人的。
3.花蓮團惠貞校長分享個人對於形成性評量的想法:
二、為何需要形成性評量工具:
形成性評量工具是課程教學的鷹架也可是學生學習的策略。例如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重視學生的探索、探究,以往我們較常用到的是學習單的紀錄,但除了學習單,是否還可開發除以外的工具,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更多元。教學歷程中只要評量學生表現時所用的工具皆為評量工具,今年專注研討兩大類:
(一)老師用來評量學生表現的工具:紙筆測驗凡舉學生寫的、畫的、便利貼、心智圖、概念圖、海報等,或老師用的檢核表、觀察表皆屬本類。
(二)老師引發學生的表現或承載學生表現的工具,可以讓老師來進行評量的:(相當多元需看老師運用的策略而定,例如老師提問,引發學生想法或表現,來使用某一個工具來做時也就是評量工具)、錄影、拍照等,此時iPad就是評量工具。
三、Spady成效本位評量:(詳見授課簡報p.74-78)
素養導向教學或者是主題統整所強調的學習重點、學習表現及學習內容,為何最終仍是要導向核心素養,是因為最後要看到學生的表現。所以對12年國教而言,它是以課程的層次到教學的層次,所重視的是學生的產出而不是老師的期望,如果工具可以提供學生有效的學習,讓老師看見學生學習的歷程是如何建構的、調整與形成的,此乃成果界定歷程,以終為始的成效本位教學。歸納其重點如下:
(一)結果導向的思維、關注學生的學習產出而非教師的期望、意圖與投入,以成果界定歷程(內容+策略)
(二)學生在有意義的學習經驗之後,所能展現的具體學習成果,也就是能真正應用且表現出他們所知與所學,而不是
(三)成效本位教育的四大原則:
1.清楚聚焦並累積有意義的學習成效
2.擴大學生學習得以成功的機會和支持
3.對每個學生的成功給予高期待4.從累積來的最終成效往前(下)設計課程
四、設計課程時要對準這三項重要的項目:
1.素養學習目標2.學習脈絡3.學習評量
五、教師會對學童說什麼話,讓他的表現更進步?了解和欣賞是最佳的回饋~仔細看孩子的作品後,告訴他你的感受和對他作品的喜愛,勝過給他100分的獎勵。
六、請小組共備時,可討論形成性評量對教學和評量到底有什麼幫助?把形成性評量的目的釐清一下,再去完成今年的聚焦研究。
七、當代形成性評量受到重視的原因:
1998年Paul Black & Dylan Wiliam 以250篇形成性評量研究進行後設分析發現形成性評量:(1)在教學品質與學生成就有正面效果(.5-1.0),(2)對低成就學生有顯著幫助,後續不同的研究指出,課室中的形成性評量在學生成就上強有力效果,效果值介於.40-1.76之間。
(一)效果成效很高,對低成就學習學生的幫助也極大,因此受到重視。
(二)形成性評量五大策略:
1.澄清並分享學習的意圖及成功的基準
2.帶動有效的班級討論,以及使用其他可以蒐集學習理解證據的學習任務
3.提供回饋讓學生往前邁進
4.促動學生相互成為教學上的資源
5.促動學生成為他們自己學習上的主人
(三)五種蒐集形成性評量證據的路徑獲得學生學習證據的學習歷程中的時機。
(四)形成性評量常有的類型:
素養導向的評量:孩子可看到自己的學習並能監控自己的學習。
1.促進學習的評量:方式與工具(引發學生表現而做的評量),可能有哪些~ 介紹學生可自評與互評的工具
2.評量即學習:支持和發展學生的後設認知,讓學生主動涉入評量歷程,監控自己的學習。
3.有關教師的教學評量調整:以新北市陳春秀老師「認識你真好」為例:
八、好書介紹:《讓思考變得可見》
「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是世界頂尖的教育研究中心,旗下「零點計畫」(Project Zero)一項歷時五年的「智慧創新」研究,正是本書的前身。以下常使用的策略有以下幾類:
(一)新知識導入:1.看-思考-懷疑2.放大3.想想-疑惑-探究4.粉筆談話5.羅盤方位6.3-2-1
(二)綜合組織
1.下標、命名2.CSI (顏色、符號、圖像或譬喻)3.連結-延伸-挑戰4.以前我認為-現在我認為
(三)深究想法
1.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說?2.進入角色 (這個人看到、觀察到、 了解、認定、在意……)3.紅黃燈4.主張-證實-質疑5.拔河
※下午課程重點摘要:
璧純老師要我們各縣市拿出一份曾經做過的案例,思考「如果以形成性評量工具開發為主軸來進行主題案例轉化,可以怎麼做?」。依據五種蒐集形成性評量證據的路徑,再透過簡報中(任務一)的步驟,為教案單元中的形成性評量進行分類,先從案例中提取學習任務,然後在這些學習任務上, 補上教師引發學生表現的形成性評量,再用五個蒐集資料的路徑為形成性評量分類;最後小組根據整理出的內容,腦力激盪看能否創造與使用更多形成性評量的工具在這份案例上。

此圖為各組經過一番的案例解構,再重新建構出更系統化的形成性評量設計。
二、開發形成性評量工具需思考的事項
老師提供了一系列的形成性評量工具參考,如何設計學童可以表達回饋的方式或工具(如:使用O或X手勢、三根手指、色卡、姆指向上或下或向旁邊)、標誌卡、(如:我學到、我發現、我同意...因為...)、骰子...等。同時提醒大家在使用這些評量工具時需思考以下幾點:
(一)口語提問的方式,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來引發嗎?
(二)小組討論還可以使用哪些工具?
(三)可以請學生使用甚麼工具觀察記錄?
(四)有哪些既有趣又能引發學生表現的工具?
(五)學生的想法或行為可以如何被看見或被記錄?
(六)可以增加互評或自評的工具嗎?有那些方式可以使用?
(七)可以使用讓思考變得可見的「歷程」或工具嗎?
(八)有哪些適齡又能促進學習反思的工具?
三、評量工具的開發與製作
透過案例的解構、建構,夥伴們依據老師所提醒的「思考」向度,重新思考、創發適合此案例之形成性評量工具,試圖製造出來並重新修整課程脈絡,於分享時,一併呈現。現場各組卯足全力,或站或蹲或坐,有人讀案例、有人書寫、有人美編、貼便利貼、有人思考如何創作新的評量工具,只要有想法,就試圖去創發和製作,忙碌的工作場域,共學共好、同心協力的畫面,著實令人感動。
四、分享時間
經過一番的創作,終於到了分享的時間,老師以蜜蜂館的方式讓各組的作業海報佈置於現場的角落牆上,一人分享,其餘組員可自由選擇要聽哪一組的分享,並提醒各組分享重點如下:
1.簡述你的單元教案之設計重點
2.介紹所創造的形成性評量方式與工具
3.課程最後做了什麼轉化?
4.心得
貳、結論
璧純老師總結:「聆聽兒童」是形成性評量的基本功,當老師透過學生的眼睛看到學習,當學生把自己當作自己的老師,這就是串起了「看得見的教學」到「看得見的學習」,讓我們跟著孩童一起去探索!
參、散會
活動花絮:
|

|
志堅校長幽默又有深度的介紹各縣市團
|
小組雖來自不同縣市,但一接收到任務,可以馬上進入討論情境中,這就是默契。
|

|

|
彼此觀摩各小組對「聲音響響樂」有關評量解析的成果
|
璧純老師帶領團員認識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有關形成性評量之相關理論與概念
|

|

|
各組發表後,有請「聲音響響樂」之作者-王玉程老師分享
|
春秀老師分享對案例中有關學習評量的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