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名稱:生活課程北區策略聯盟第2次工作坊
研習時間:111年3月18日9時至15時30分
研習地點:桃園市南美國民小學
講師: 國立臺北大學吳璧純教授
出席人員: 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花蓮縣、臺北市、桃園市及金門縣生活課程輔導團召集人與輔導團員及種子教師。
研習成果紀錄:
壹、課程表:
9:30-11:00 【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與學課程實踐~聚焦形成性回饋】執行概況研討各縣市報告年度發表案例分享、交流與回饋
11:00-12:00 形成性評量策略/工具與回饋的提問之探究
12:00-13:00 午餐
13:00-15:00 雙語生活WHAT HOW WHY
討論議題:
1.各縣市雙語推動方案
2.雙語生活課如何做
15:00-15:30 綜合座談
貳、討論內容:
一、【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與學課程實踐─聚焦形成性回饋】執行概況研討
1、吳碧純教授:
(1)為了讓規準表所使用名詞的相關概念更清楚,請將規準表上方原本的「基準」改為「表現任務」。
(2)各縣市報告年度發表案例分享時,進行「3-2-1橋接」活動。
每一個人手上持有一張「3-2-1橋接」紀錄單,各團請分配兩兩成員書寫某一個縣市報告完後的3-2-1問題。所有縣市報告完畢,請兩兩夥伴使用「3-2-1橋接」單,進行上半部書寫,接著進行下半部書寫,並進行兩者的對接,並在橢圓形的位置中寫下心得與疑惑,寫完後,所有團員一起討論想法、心得與疑惑,寫在便利貼,貼在其中一張3-2-1橋接單上。
接著,縣市團員一起使用「連結-拓展-挑戰」實作單,討論並寫下:整體分享後,連結到什麼新想法;回去可以進一步做的事有什麼?.可能會遭遇到的挑戰是什麼?
二、【雙語生活WHAT HOW WHY 】縣市分享推動方案
1、分享縣市:基隆市、宜蘭縣、台北市、新北市。
2、目標:2030年雙語教學達成100%。
參、結論
一、【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與學課程實踐─聚焦形成性回饋】執行概況研討
1、很多創新的想法,精進在孩子的身上,也同時精進了自己。
2、各縣市的報告,就是大家:看到現象→有感→對話→詮釋、組織→回饋,彼此精進的歷程。
3、期待111年5月27日的聚會,大家再把故事說完,今日暫且留下懸念在心中。
二、【雙語生活WHAT HOW WHY 】縣市分享推動方案
1、雙語課程的推動3個層面:老師的專業、學生的程度、課程的規劃。
2、第二語言學習的方式:沉浸式、CLIL、EMI。
3、雙語教學的推動,就是一起為學生的全球競合力奠基。
4、語言與學科內容統整學習的走向:CLIL。
(1)芬蘭學者 David Marsh 於 1994 年提出,是一種以學科及語言雙重學習的教育方法。
(2)模式有:Hard CLIL,重學科、以學科內容為主的完全沉浸或部分沉浸式教學;Soft CLIL:以語言課程為主,以學科內容融入語言教學,或語言課程教學科內容,但以習得語言、語法為主。
(3)生活課程的CLIL教學:
學生的英語文經驗可能少,要顧及統整生活課程的特性:探究課程經驗、體驗與探索成分多、知識少,讓其自然地學習與重複應用,使學科知識學習與語言學習的目的達成平衡。
(4)隨著學生的學習進程,課程設計會有多樣貌,但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的專業(生活課程專業與英語文專業)是關鍵。
肆、活動花絮:(請點連結)